造句

当一种既定的模式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冲破那种思维的限定和影响。

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孩子也不可避免。重要的不是对不公正发泄不满和怨恨,而是要学会冲破不公正带来的思维限定和狭窄的情绪,鼓励并帮助孩于摆脱负面信息的影响,以正确健康的思维及时采取消除法。

小女儿考试卷上,有一个造句被打了个大红叉。卷子要求用“越来⋯⋯ 越⋯⋯”造句。她在卷子上写:“我的学习越来越好了。”老师给打了一个大红叉。

“妈妈,我的这个句子有什么错?老师为什么给打叉?”她展开卷子给我看。

“你说呢?”我反问她。 “我不明白这个句子错在哪儿,就去问老师。老师头没抬头,就对我说

‘自己回去看,我看你是正相反,学习越来越差。’”说到这儿,她的脸渐渐阴了下来。

“你说老师说得对吗?”我试探地问? “我的心都要气炸了,那股气在心里实在憋不住了。就拿起笔,在卷子

上写:‘×××老师是坏老师。’写完,我的心才痛快了。” “你为什么要写那样的话?”我开始冷静下来。 “妈妈,我太生气了。不写出来,我就要气爆炸了。一写出来,我的心

就空了,舒服多了。”

孩子也会遇到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因为弱小,没有能力争辩,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发泄不满,进行自我调解。在纸上写一句不敢说出的话,以此

排解心中的愤怒和痛苦是孩子无力而软弱的表现。可它却成了孩子疏通痛苦的一条渠道。

“妈妈,人为什么心里有气一写出来,就好了呢?”她完全忘记了卷子上造句的事,兴趣突然转移到了人身上的“气”上来了。

“你经常肚子里有气,串得肚子疼,可揉揉肚子,让气一排出去,肚子就不疼了。有的时候,人的气不憋在肚子里,而是憋在心里,心里有气也要排出去,才能好受哇。”我一直在观察着她的面目表情。

刚才脸上的阴影,随着笑容渐渐消退了。很快,新的疑问又爬上她的眉头。

“妈妈你说真话,我的句子错了吗?”她的思路又回到那张卷子上来了。“你自己认为对吗?”我反问她,想强化她的自我判断力。 “没错。”她还很认真地点点头。 “是没错。而且妈妈知道:你的确像你造的句子说的那样,学习越来越

好了。”我刚说到这儿,她的眼睛里露出疑惑的神情来,怀疑我的话里有假。“是呀,你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懂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谁都是越学

越好。哪有越学越差的。你说呢?”我故意把话茬推给她。她眨着眼睛看着我,眼里的疑惑一点点消散了。

反激励或用激将法来鼓励孩子是需要的,但不是对所有的孩子这一招都灵。肯定性评价更有利推动孩子往前跑,否定性评价最容易让孩子看不清自己。在孩子还不能把握自己、判断和分析自己的对错时,老师是她们自我判断的第一权威。老师的评价既能左右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能左右孩子的上进心。

我理解老师的苦心,想通过激将法来激发孩子的热情。可激将法并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管用。我知道小女儿并不是那种胆大、淘气、喜欢制造事端故意引人注意的孩子。她比较听话,比较看重别人对她的评价。她还缺少从反面判断和理解否定性评价的能力,还不会从否定性的评价中找到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不能要求别人对孩子事事公正,也不能要求老师时时刻刻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既然家长不是完人,孩子不是完人,为什么要求老师是完人呢?更何况,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正待遇和评价。

每个孩子自从诞生那天起就像一棵树或一根草、一朵花站在阳光下一样。生命向上生长虽然属于自己的事,但必须时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对错、好坏、美丑这些观念天天都在左右着每个孩子的目光和心灵。父母管不了别人怎样评价孩子,但要教孩子学会筛选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学会自我判断和自我把握,以此来保证孩子的心灵不被否定性的负面信息所伤害。

孩子错了要敢于面对,并教会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孩子对了,也要敢于坚持,并教会孩子勇于坚持真理。发泄怨恨和不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