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比赛
孩子的心不能装满沉甸甸的功名。
功名心如同包袱压得孩子伸不开手脚。恐惧失败残忍地逼迫心灵放弃快乐。
小女儿天天回来跳《孔繁森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藏族舞蹈,而且特别投入。
她跪在地上,头深深地垂向地面,然后,慢慢地抬起头,两只手臂伸向远方,目光里充满了悲哀和痛苦。她完全进入剧情了⋯⋯
在这个舞蹈里,她扮演孔繁森救的三个小孩中的小男孩。开始,她不情愿演小男孩,就来问我:“妈妈,你说演小男孩好吗?”
“有什么不好?”我反问。
她低头想了想:“小男孩动作要硬,没有女孩的动作优美。” “硬也是一种美呀,展现力的美。”最后一个美字被我加重了语气。 一听说硬动作也美,她就不再问了。不一会儿她回到屋里悄悄地排练起
来。
全区舞蹈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女儿天天回来说舞蹈比赛的事。演出前的晚上,她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棚,一副思虑的样子。
“妈妈,明天舞蹈比赛,台下坐着的都是评委和校长。”说到这,她的话突然停止了。她的目光也好像停留在这句话里。
我知道她太看重比赛了。她在为自己担心。她怕自己的表演在评委和校长的眼里通不过。因为太想表演好,又太想得到最高的赞美,她的心被一些
乱七八糟的东西填满了。 “评委和校长跟你跳舞没关系。他们只是看,就像台下的椅子。你根本
不用想他们,就像他们不存在一样。”我的口气极为平静。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她有点恢复原来的调皮样。
“那我把他们想成空气,想成椅子。”她心上绷紧的那根弦好像松了下来。
“对,他们都是空气和椅子。”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她的眉头又皱起来了。
“妈妈,这次比赛还评奖,还有证书。老师说证书对上中学有好处。” 她刚刚松下来的心又被吊起来。
“评奖不算什么,证书就是一张纸,它们跟跳舞也没关系。跳舞时不用想这些。”我有意加重语气。
“那我想什么呢?”她有点不知所措。 “你就想音乐,想你就是孔繁森救的那个藏族小孩。让你的四肢跟着音
乐的节奏律动,用心唱着那首写给孔繁森的歌,你就一定能演好。”我说得特别轻松。
她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心思好像缠绕着我的话。
想争第一、想拿奖是孩子表现欲和渴望承认渴望赞美的天性。人总是要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证明自己,发现自己。但这种意识不能跟功利心联系得太紧密,不能被一个直接的现实目的所控制,比如证书和升学的好处。让孩子学会静心地投入,让自己的心和整个躯体在某些时刻完全痴迷于舞蹈和音乐之中,而不是之外,是对孩子集中精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孩子注意力集中。而名次和证书是副产品,不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
为了强化她的这个意识,第二天早晨,在她蒙蒙胧胧中,我在她的耳朵上小声地问:“今天跳舞,把台下的评委和校长看成什么?”
“看成空气和椅子。”她翻了个身,但仍闭着眼睛。 “跳舞时,心里想着什么?” “想着音乐,想我是孔繁森救的那个小男孩。”她仍没有醒来。那天下午,我少年宫看演出。她的确演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本来孩子是很容易投入地做任何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本来孩子没有功利心,他们做任何一件事,不是出于喜欢,就是出于好奇。因为大人喜欢成功,大人喜欢看见孩子成功,便用成功引诱孩子,激励孩子,以为这样能帮助孩子夺得大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荣誉。大人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本想鼓励孩子加油,没想到成了孩子的一种精神负担。孩子因背负着那么多希望心里沉甸甸的,因害怕失败而紧张,因紧张而分心。
让孩子分心,或者把孩子的心从事物中拉出来,关注一个与事物本身没有关系的结果,这种身心分离的教育对孩子是一种灾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害怕失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对孩子进行功利心的培养,也许能培养出拔尖的人材,因为有功利心的推动。但它破坏了孩子全身心投入地去做每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全身心地投入是生命快乐的源泉,也是成功的根基。
竞争在孩子的心灵中难以播种快乐和幸福的种子。成功并不能给生命带来真实的快乐。因为快乐不是展览品,需要通过赞赏来获得。快乐是心灵自
己的感受,只有在全身心地投入中才能享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