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沉思之七——生命的季节

一 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季节。

在不同的季节里,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成长渴望。

生命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形象。静心地观察孩子的成长,及时地给予引导,有利于催发孩子向上生长。

对于孩子在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和故事,不能采用遮掩法,也不能用过猛的力去纠正,不能把一时的错误当作大事,把事情推到顶峰和极至。

有人把失误的负面效果无形地夸大,并以一个看来十分合理的的推导公式,推倒整个人生,把那个季节有意拉得无限长。

大自然有自己的季节。所有的植物都有自己的节气。生命自然向上生长只是一个因素,而在不同的季节里,生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高粱只有到 7

月才拔节,玉米只有到 7 月才撺缨。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期。在不同的季节里,生命要完成不同的使命。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时间,作为生物的人,也同样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和时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成长的内在进度表。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生命的内在规律和生物钟的控制。

人不是学习机器,更不是替父母实现理想的替代物。孩子在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和向一个标准靠拢的教育时,怎么可能不出错?

既然孩子是人,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的问题——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人不可逃避的生之苦难的问题,人必须面对的失败和成功的问题,人怎样活着才能快乐等等哲学的问题。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幸福快乐。那究竟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呢?打 100 分是快乐?当班干部是快乐?上大学是快乐?当局长是快乐?这些具体的可看可感可抓可摸的有形快乐究竟能支撑人走多远呢?

人的生长并不存在任何模式。地球上有多少个物种,就有多少种模样不同的形态。任何一个物种都因有别于其他物种而得以存在。人也如此,有 1000

个人,就有 1000 副模样。人的模样千差万别,人的命运也千差万别,但人成长中注定要经历的生老病死却是相似的。人存在的根本问题是要如何面对人必须经历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活着?该如何充分发展自己?这是教育要研究的问题。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如何开发人的潜能,教给人正确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本领。

人不是机器,对任何知识和所有信号都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又准确无误地反馈出来。要求孩子不出错,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合乎人生命生长规律的。

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进度和生长方式。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接收和储存信息的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跟孩子生命的内在生长韵律有关,跟生命各个器官的发育有关。对同一物体,有的孩子只注重眼睛发现的颜色,有的孩子只注重耳朵听见的声音,有的孩子喜欢用手触摸其软硬,有的孩子则喜欢用鼻子闻气味。孩子寻找的事物点不同。

在头脑里描述的认识事物的曲线也不同,而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对世界的发现的每一个点联系起来,再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其图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生命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点也得以最充分地展现。这些敏感点实际上就是孩子生命在不同情况和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生长点。发现孩子的生长点,及时给予引导和催发,有利于推动孩子的生长。

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碰到一个 5 岁的小男孩。他第一次来北京,看见大街上一辆辆奔跑的汽车,感到新奇。可他不关注汽车的颜色和外形,只盯着车尾牌子上的字。他知道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地方。看见一辆车牌子上写着“鲁”字,他问:“那个字念什么?”他父亲说念“鲁”。“中国有个叫鲁的地方吗?我怎么没听说过。在哪儿?”他追问着。

后来,他又看见一个车的牌子上写着“粤”,又追问粤在哪儿。一路上, 他不停追着每辆车的牌看,不停地追问车牌子上那个汉字的来历。这是他独创的自我认识世界的方法。车牌子是他了解事物的一个切入点。从这个点出发,他可以了解山东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也可以知道广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这是他自己寻找事物端点的方式,也是他生命向上生长的端点。应该抓住这个端点,引导他去了解、学习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

孩子进入世界完全靠生命自发的兴奋点引导。没有对事物的兴奋点,他便不可能深入到事物之中。

教育要引导孩子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尽最大可能把握世界和自己。

了解世界的方式很多。

有一个小孩看电视,关注天气预报的气象云图,他对气象云图的变化特别敏感。只要一看见屏幕上出现气象云图,他立刻能从图形的变化讲出各地天气情况。他的生长点从这里已经露出端倪。如果给以及时的引导,他这方面的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

星星河最小的孩子周鹤,自己发明了一种手指计算法。她五个手指的指纹都有数字代号。遇到计算题,她伸出手,在指纹中排列一遍,结果就出来了。后来,老师为这事三次找家长,她发明的计算法也被停用了。

孩子有一套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孩子并不完全按照成人教的方法去了解世界,还要发明自己寻找问题的渠道。世上已有的知识和公式,只记录着前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孩子有自己的认识方法。这些方法可能远离了成人的规范,但它却是孩子生命的一个内在生长点。抓住这些点,不就找到了开掘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了吗?

三 生命的第三道曙光——理性出现了, 心灵开始接受各种秩序的约束。

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第三道分界线。

当理性突然站出来对头脑和心灵发问的时候,生命的第三道曙光——理性出现了。

自我意识和想象力虽然把人从动物世界拉出来,但心灵仍然被万物的光芒和色彩笼罩着,情感冲动仍然不能彻底摆脱外部世界各种信息的干扰和左右。幼儿的各种行为还只受生命的原始冲动的支配,没有界限意识和安全意识。刚会爬的婴儿什么都敢抓,抓到什么都敢吃,不管冷的热的,生的熟的, 能吃的不能吃的,有毒的和没毒的。刚会走的幼儿哪儿都敢去,哪儿都敢碰,

不知道危险以及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当这种自我运动的行为遭到打击和限制。比如被烫了,碰出血了或磕疼了磕伤了,肉体所遭受的打击便迅速传递给头脑,迫使所有的神经做出判断或发出疑问。再比如,当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以及危险动作遭到家长阻止, 甚至给以肉体惩罚,幼儿不得不被迫停止运动。就在躯体停止运动的一刹那, 心灵却开始发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一定要那样?”

当孩子第一次面对世界和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时候,生命的第三道曙光——理性出现了。

理性是人与万物的最后一道分界线。只要这道分界线一划过心灵的上空,追问和思索便开始影响孩子的神经活动。自我克制和接受约束的训练以及有关做人的教育和行为规范也只有在理性出现之后才能进行。

为什么不可以打人骂人?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为什么要书家长给买,要玩具或其他的东西家长就不愿意给买?为什么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想干啥就可以干啥?为什么不能想要啥就能得到啥?是什么在限制人的需要和行为?

这些“?”随时随地会出现在孩子的头脑里,这些“?”也随时随地在限制和影响孩子的行动,迫使孩子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判断和选择。而孩子对自己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正是下意识接受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换种说法是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

道德教育不靠灌输,不靠外部力量来控制孩子的行动。道德教育是心灵自愿接受的一种内在约束,靠心灵不断给自己划出一道道界线来管理自己。比如: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自己吃,要分给父母;不能侵犯和伤害人等等告诫和教导,就是父母最初给孩子定的行为规范或者说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如果家长不但这样告诉孩子,还严格地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心灵就一点一点地学会跟周围世界划清界限,并知道如何节制自己的欲望,对可能给自己招来惩罚的事不敢贸然行动,自我约束意识和规范意识就一点点被强化出来。

问题儿童的病根往往都出在心灵与周围世界没有一道清楚的界线。因为没有界线,行为就失去控制,有些行为就难以避免那种越过界线的侵犯性或破坏性。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得到、得不到就破坏或以极端行为来威胁家长的孩子,一方面是被娇宠惯坏了,一方面是心灵确实没有一个雷池。

童年仅仅是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之路的开始。人如果生命之初心灵就没规定自己的疆域和国界,任想象和情绪自由驰骋,那一生都免不了要经受越过界线而犯规、遭到黄牌警告、最后被罚出运动场的痛苦。

每个孩子的生长都有自己的时令和季节。应该及时把握生命生长的时令和季节进行施教,紧紧抓住孩子生命里每一道曙光出现的那些日子,以唐代大诗人杜甫诗里描述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如无声。”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在生命需要催发和浇灌的每一个瞬间,及时地送去“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