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俘虏

在一个物化的世界里, 孩子的心灵停泊在哪儿?

小女儿被广告俘虏了。她刚会说话,就会背广告词,还不停地要求购买广告产品,而且只认广告产品。

世界上每天诞生的新产品都逃不过她的眼睛。紧接着是强烈的占有欲。花样翻新的饮料,各种营养品、小食品不断地冲击着她的头脑。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好像认定了:那个由广告编织的物质世界是唾手可得的。

几乎每天她都会冲着电视喊:我要吃这个,我要买那个。

走进商店,她一口气能说出十几个商品的名字,还能一套一套地背出广告词来。

每次她提出要求,如果得到满足就又蹦又跳,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如果被回绝了,她就垂头丧气,天大的不乐意,偶尔也会施展点攻心术,经常变着语气引诱我说:

“我要长大当妈妈,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边说眼睛边在我的脸上扫描,观察反应和疑点。如果一片空白,她就用重重的口气补充一句:“我一定要当个好妈妈。”这样的点化如果还不见效,她就动用另一个武器—— 噘着嘴生气。

孩子对商品的占有欲望是广告挑拨出来的。广告以允诺的方式引诱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分辨不清这些,更何况购买商品能满足孩子原始的占有欲, 体会占有的快乐。所以,当成人社会为推出各种新产品费尽心机、各种新产品广告充斥新闻媒体时,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也被局限在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所能获得的快乐就是不停地消费。

小女儿是中国第一代伴着商品广告长大的孩子。她一出生就被广告俘虏了。为了能进入广告中的世界和占有广告中的产品,她还跟广告学会了自我推销术,学会了灵活运用诱导和允诺的广告语言开发我的思路。

站在商店的玩具柜台前,她看着“快乐大厨师”的玩具不走了。遭到我的拒绝后,她就开始用广告的方式对我进行说服引导:

“妈妈,有了‘快乐大厨师’,保你吃得好,睡得香。” “妈妈,有了‘快乐大厨师’,我能给你创造出各种好吃的新食品。”

她兴奋地向我进行广告轰炸。

“那你明天到厨房去做饭,那里的饭菜都是真的。”我想改变她的思路。“那不行,厨房里不能玩。”她态度很坚决。

我不能不可怜起孩子来了。在这个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孩子连玩都被物化了。离开钱,离开商品,孩子已经不会玩了,也不知道怎样玩了。

做饭、过家家是人类童年永远重复的最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模仿成人社会的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孩子进入成人社会前的一种人生彩排。跟商品无关,人类完全可以借助自然提供的条件来完成这一游戏。记得我小时候玩过家家就是用土、水、树叶、野草还有捡来的碎碗碴来做饭的。可小女儿不会, 她用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花钱买来的。她的眼睛和心已经不会也不知道在大自然里发现游戏,创造游戏。因为她接触的物质世界是由商品构成的,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她怎样才可能回到大自然里去寻找玩的快乐呢?

当孩子的游戏和欢乐与商品发生联系的时候,孩子的心只能停泊在每一个能够给她提供欢乐的商品之上。如果有一天,生活不能给她提供足够的商品时,她到哪儿去寻找欢乐呢?

在孩子还没有从劳动和创造中尝到快乐时,却已经从消费中尝到了快乐。可这种快乐是要金钱垫底的。用钱买来的欢乐就像建在沙滩上的房子, 经不起一点风雨。孩子的欢乐一旦跟钱挂上了钩,那就只能靠钱来维持和保证这份欢乐不变色了。

现在厂家商家都在争夺孩子这个最具潜力的市场。广告大战整天在袭击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孩子的各种欲望已经被诱发出来。孩子寻找快乐的渠道只能借助商品,那留给家长的将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代孩子就生活在一个金钱的时代。消费对他们来说是合理和正常的。在消费里寻找快乐没什么不对,家长也用不着担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跟着广告走,被广告俘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商品时代,究竟能否避免孩子的心灵过早地被物化呢?

教育也要面对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忧患。我们的忧虑可能是对的,但却无助于孩子逃出困境。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尽量减少商品时代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一切都被包装了的世界, 如何学会一层一层地剥去伪装看世界,的确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