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与滋味

不要戳穿孩子的谎言。

在谎言的背后一定藏着孩子独有的愿望。

孩子长大一点,心就生出一点新欲望。这些欲望可能完全违背大人的要求,甚至对大人的要求是一种反叛。但孩子就是靠这一点一点冒出的欲望来跟外界打交道,并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量,在各种生命的体验中理解各种道理的。

欲望和错误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欲望一开始并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渠道和正确的方向。欲望一冒出来,错误也就随之而来。小女儿突然对钱发生了兴趣,有了花钱的欲望。在承德那几天,她跟两个小姐姐在一起。姐姐口袋里都有钱,在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挑选东西。她非常羡慕地说,我也要快点长大,长大了可以自己花钱,还说学校里的同学都有钱,可以自己随便买东西。

从承德回来后,她从储钱罐里拿出钱,领小表姐到街上买了两串羊肉串, 还学着大人的样子说:“我请客。”小表姐走后,她一个人到外边玩,玩到很晚了还没回来。我在窗口喊她,发现她从一家小卖部钻出来,一只手里攥着冰棒,一只手拿着一把零钱。听见我喊她,钱掉在地上,她也顾不上捡, 弯着腰往回跑。

等她推门进屋的时候,那根冰棒没有了,她手里只攥着一把零钱。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急忙说:“唐扬让我帮她买东西。一会儿我还得把剩的钱还给她。”

我猜她是撒谎,也不戳穿她,便顺水推舟地说:“先吃饭,吃完饭再去送,要不先给唐扬打一个电话,告诉她一声,免得她惦记。”

“妈妈,我不知道她的电话。”她睁大眼睛跟我说。 “妈妈有,现在就打吗?”我故意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了个问号,给她留

个台阶。

“不,我饿了,等吃了饭再打吧。”说完,她就立刻走出我的视线,钻进厨房找吃的。

吃饭的时候,她看着饭碗,一会儿停下筷子,看看我。我讲眼睛、鼻子、嘴的故事。讲到最后,我说人一当妈妈,眼睛就跟装上显微镜一样,什么都能看见,人心里想啥都知道。说到这时,她看着我,脸上的肌肉开始收缩聚拢起来,鼻子眼睛往一块拧,最后拧得嘴巴翘开了:“妈妈,你也真的什么都能看见吗?”

“当然,我和别的妈妈一样。”我用力点点头。

她低下头,很难为情地说:“那我就都告诉你吧,不是唐扬让我买东西, 是我自己从小书包里拿钱买的。我还买了三个小胸针,特别好看。后来我在小卖店里买冰棒,听你喊我,就跑出来了。冰棒上楼的时候,被我扔进垃圾堆里了。”边说她边从口袋里掏剩下的钱。

“你为什么不跟妈妈说呢?”我问。 “说你就不让买了。”她很知道这件事的结局。 “你为什么不让妈妈跟你一起去买呢?”我故意地问。

“我想尝尝自己花钱的滋味,就像大姐姐似的。”边说她边从我的眼睛里捕捉什么。

孩子说的是实话。她只知道钱能买东西,但钱一直在大人的手里,由大人支配,由大人说了算。花钱是一种什么滋味,她根本不知道。偷偷拿钱买东西对她来说是一种独立行为,有独立冒险的快乐支撑着。我不也有过偷偷背着父母干事的经历?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偷偷地做, 因为那样做本身,有一种极大的快乐和独立体验的滋味。

也许是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干的事,我更加理解眼前孩子的行为,而把这一切看作是生命成长的需要,而不过分地追究。或者能给这些行为下一个什么定义。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跟成人社会的观念和准则都不完全是一回事。即使是在成人看来不好的行为,在孩子那里,也只是生命在某一刻的一种流动的形态,而不是凝固的形态。生命如流水,一切都在变化, 孩子不会停留在任何错误上不动。导致孩子在错误道路上走得远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大人对孩子的错误态度。我们太怕孩子犯错误了,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犯错误,结果,压抑了孩子本能的欲望,而导致孩子更多的错误。

欲望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推动人往前跑,也能让人跌跟头。但正是因为有欲望的引导,人类才不断地前进。允许孩子释放欲望,并不等于放纵孩子,而是允许孩子自己体验生命的欲望和要求,并从中获得某种领悟。生命很多时候是靠自我领悟和自醒催发着生长的。没有生命这种内在的驱力,即使吸收了大量的知识,仍不能真正获得成长。悟性是在欲望和错误中诞生的。

撒谎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谎言源于孩子生命生长的三种心理需要:

一、为了免遭惩罚,孩子学会撒谎,用谎言帮助自己摆脱惩罚之苦。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说真话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幸。为了避免不幸,孩子只好选择了假话。

二、谎言能帮助孩子逃避困境,从眼前的困境中逃出去,逃到谎言里。因为谎言是由想象编织的,在那里可以超越现实带来的痛苦。

三、谎言能帮助孩子创造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形象。孩子经常分不清哪个是想象的自己,那个是真实的自己。孩子经常不满意自己现实的形象或现实的环境,喜欢用想象来弥补这一不满。而想象一旦在头脑中扎下根,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是用谎言描绘的自己,哪个是现实中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