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车的日子

撕破精美的外包装,

让孩子看见不完美的形象和追求完美的心灵。

3 年前,我被女儿看破了,从一个勇敢者跌倒成一个胆小鬼。我知道, 这使我失去了教导她的资格。我无意识地露出了自己的马脚。

3 年以后,我决定用行动向女儿证明,我不胆小,也不怕吃苦,又去报名学车。

女儿听说我要去学开车,神秘地眨动着眼睛问:“妈妈,你不是害怕开车吗?你不说学开车很苦吗?你怎么还要去学?”看来,那次没学车给她的印象太深了。3 年以后,她竟然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我一定要创造一个机会纠正自己留给她的不好影响:“原来我害怕吃苦。后来,我看那么多女的都不怕苦,都敢开车,我也想试试。这没什么难的。你说呢?”她看我在问她,眨眨眼睛,笑着说:“妈妈,这回你真的不胆小了?”那语气里还多少有点怀疑。

“你看着吧。”我故意表现出一副勇敢者的样。

学车还真太苦了,早晨 4 点半钟爬起来,5 点钟离开家,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再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到驾校,在车上接受四个小时的训练,再乘一个小时班车,下班车再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每天就这样在车上颠来颠去 8

个多小时,再加上 7 月的酷暑,没学几天,我就顶不住了。可我没有退路了。我的退路早就被女儿的目光给堵死了。

学车不但苦,还要重新品尝当学生的滋味:必须顺从老师的意志,还要

随时红着脸接受训斥;越想做好的事,越做不好;越怕挨训,挨训越多;手和脚好像故意跟自己作对;一个简单的动作,经常重复出错;不是手脚配合不好,就是手眼心协调不起来;不是手到了心没到,就是心到了脚没到;教练越说,手脚越不听使唤。我第一次穿桩,正赶上下大雨,车头刚撞倒了前桩,车尾又撞倒了后桩。撞得我心灰意冷,立刻失去信心,挫败感阵阵袭上心头,那滋味跟上课答错了题、考试不及格一样难受。

那些日子,每天晚饭的餐桌上,我都忍不住讲驾校的事。小女儿开始听热闹,听着听着突然冒出一句:“妈妈,你也经常出错呀?老师也批评你呀?”

我被她给问住了。好像自从她上学以来,出错、挨批评都是她的专利, 我和她爸爸从没有错过,更别说挨批评了。在这个家里,只有她总是跟失败、考试考砸了、又出错了打交道,只有她没完没了地接受批评和指责,而我们只需充当那个批评和挑毛病的高高在上的角色。

大人不也经常出错吗?大人不也经常遭受挫败吗?是不是没有考试,没有教练天天出现在大人的世界,大人的错误和失误就都不见了呢?因为出错和遭受挫败如同家常便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被我们忽略了。出错并不可怕,最最重要的是以什么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

“是呀,妈妈经常出错,不是开了转向灯忘关了,就是刹车忘踩离合踏板了。”我说得很轻松。

“妈妈,你也马虎呀!马虎就打不了 100 分。”她的心气提起来了,那样子有点兴奋。因为她突然发现我和她一样马虎,一样被老师批评。她隐约地感到一点轻松,便以一种极为平等的同病相怜的口气安慰我:

“妈妈,没关系,咱俩一起改,明天别再马虎了。”说完,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反应,直到听我说了一句:“放心吧,妈妈明天一定改。”她才专心吃饭。

第二天晚饭桌上,我不露声色地说我改了前一天的毛病。那以后,我经常故意讲学车遇到的困难,讲我出了哪些差错,还请她给出主意。

小女儿对我学车的事更加感兴趣了,更主动地关心和帮助我。因为她第一次有机会看见我身上的弱点,而且是和她一样的弱点。像病人喜欢听病友说病一样,她喜欢听我谈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好像经我一说,她和我相同的那些弱点就褪色了,不再那么强烈刺眼,也不用再遮遮掩掩了。我知道她真正感兴趣的也不是我的弱点,而是看我如何对待那些弱点。

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应该如何做,喜欢看大人自己怎样做。尤其是面对错误和缺点,孩子特别想看见大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孩子经常出错,老师和家长也经常指出孩子的缺点。在缺点和错误面前,孩子常常感到自卑和难堪。有时,为了保住面子,孩子用各种方式掩盖错误或想尽各种办法逃避错误。因为害怕错误和失败的伤害和刺激,孩子学会了一套自我保护法——回避错误和失败。

为了消除孩子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恐惧心理,我以极其坦然的态度天天在饭桌上公布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失败,并把自己改正错误的计划和执行情况也同时公布。小女儿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为我成功地纠正一个错误动作叫好⋯⋯

考试是当学生最怕过的关口。考不好就面临着惩罚——补考。

学车考试也一样面临着惩罚,两次考不好就被取消学习资格。在考试的那些日子里,小女儿特别关心我,经常以一个小记者的口气来采访我考试前的心情。我知道她是想了解大人是如何对待考试的,想从我的态度里吸收她所需要的东西。

考机械常识之前,我趴在写字台上画图,通过画图来理解定义和帮助记忆。小女儿一边看我画图,一边问:“老师还考画图哇?”

“不考。”我头也不抬地说。 “那你为什么画图?”她把手放在我的肩上,脸贴着我的脸。 “我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想通过画图来理解。”我仍没抬起头来。 “那为什么不让爸爸帮助你?爸爸不是早考过试了吗?”她在启发我。我放下手中的笔,转过身,把她搂进怀里:“有很多事情是别人帮不了

的,只能依靠自己。不会的问题问问爸爸可以,但考试时你和爸爸谁也不能替我去。我必须自己真正弄懂才行。不会的题,自己多练几遍就会了。无论干什么靠自己才最牢靠。”

她好像听出了弦外之音,故意补充说:“爸爸妈妈不能替我考试,我也得依靠自己,对吗?”我肯定地点了点头。

后来,穿桩和路考之前,她又来采访我:“妈妈,你紧张吗?我们老师说越紧张越考不好,是吗?”

“你们老师说得对。考试就跟平时一样,平时怎么学的考试时就怎么做。这样就一定能考好。”我一副自信的样子。

两次考试回来,小女儿特别关心我的成绩。我一边有意识地讲考试发生的故事,一边讲我怎样排除紧张感,以轻松的态度考出好的成绩来。

我知道,她关心我的考试成绩,实际上是下意识地想了解我对待考试的态度。因为考试只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这是生活中随时随地要遇的考验,无论学书本知识,还是学习生活技能。其实,成功和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成功和失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怎样才能把理论变成行动?孩子对我的关注不正是通过关注来考察我的行为能力吗?

孩子愿意创造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比如,偷着向别人学习,对待自己不明白的事,观察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和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孩子不愿意以学生的形象请教和学习,喜欢在不经意中让好奇心引导着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学习。像中国古时候的匡衡凿壁借光一样,在不惊扰别人的情况下,调动自己的能力,想办法获得学习的机会。孩子最善于学习,而且孩子更喜欢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

大人喜欢直接学习法,孩子则喜欢间接学习法。我相信,小女儿从我学车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学会了对待错误、失败和考试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帮助她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