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三下手

在我过于迷信语言的时候,语言失效了,而孩子教会了我另一种语言。我一直迷信语言,并认为只有语言能传达我的命令和要求,好像教育孩

子就非说话不可。可话说多了,在孩子那里又变成了唠叨,变成了干扰和破坏情绪的噪音,而常常招来孩子顶嘴。这又惹我大怒,要采用武力。可发怒和动武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小女儿上学以后,每天回来,不换衣服就往屋里钻,说过一次两次,仍旧习不改。到说第五第六次时,我就来火了,不再说脱衣服的事,而开始数落她没记性的坏毛病。她听烦了,听腻了,就开始顶嘴,做鬼脸,一副坚决不改错的模样。这越加让我火上浇油,惹得我怒不可遏。

有一天,她看我真的急了,便一转脸,笑起来:“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明天放学回来,要是我再忘了脱衣服,你别说话,在我的肩上拍三下,我就想起该脱衣服了。要是我跟你顶嘴,你也别说话,就在我的手上, 轻轻地打三下,我就不会跟你顶嘴了。行吗?”说完,她仰着头,故意跷着脚尖,看我的眼睛。

我愣住了。怒火从头顶迅速退到脚跟,刚才被愤怒点燃的每一个毛孔,也渐渐熄火了。原来孩子比我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孩子比我更懂得教育。原来孩子对教育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孩子喜欢接受手的暗示,而

不喜欢接受嘴巴的叮咛。好像孩子比我更懂得教育的艺术。当孩子拒绝接受

大人的教导时,不管大人的动机和愿望有多么好,那教导的内容和方式都如同一把生了锈的钥匙,已经不能打开孩子心灵的门锁。教育必须时时更换新的钥匙,不然,我们就会时时地被孩子无情地关在门外。

孩子也有自尊,也要面子。唠叨以指责的态度不分场合地点地损坏着孩子的面子。大人唠叨的时候,由于语言的失控,自己的形象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孩子既不愿意看见自己的面子受损,也不愿意看见大人的形象变丑。孩子不是比我更知道该怎样灵活运用提醒法吗?用手提醒不是比用嘴巴提醒更有效、更具有艺术性吗?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语言呢?

面对孩子,我们大人更多的时候是喜欢使用语言,并常常以此作武器, 刺伤孩子,打击孩子,幻想用语言来改变孩子,改变成我们喜欢的模样,竟没想到语言也会失效,也会起反作用。语言的破坏力也有大于创造力的时候。

“那好吧,从今天开始,妈妈就用你教的新招。”我笑了,一种获救感突然袭遍全身。

她的这招儿还真灵。只要她忘了换衣服,我一拍肩膀,她就立刻去换, 还回报我一笑。一连几天,我们不使用语言,只用手和形体动作来对话。家里不再有战火硝烟,一片和平景象⋯⋯。

手似乎比嘴巴更有魔力,只要一点,她就立刻有反应,而且立刻有行动。可能因为手不像嘴那么张扬,那么随便扩散传播怒气,手的指令更能让孩子接受并遵守。手使用的语言采取暗示法和保护法,不容易让孩子受伤,也不容易让孩子出丑。而嘴巴不同,嘴巴(尤其自认为有权力数落孩子、指责孩子、批评孩子的大人的嘴)只要一张开就肆无忌惮了。哪句话有杀伤力就用哪句,用什么语言能描绘出孩子的丑行就毫不犹豫地使用。结果语言不但没有成为与孩子交流的桥梁,反而成了阻碍。

如果不是孩子教我一招,我还会执迷于语言,并确信语言的力量,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

孩子为什么讨厌语言,讨厌唠叨?因为语言很多时候像一驾破马车,只要一撒出去,就拉不住闸。结果什么不好的情绪、什么难听的话都不能自控地被颠出来了。更何况大人总以为自己有权力说孩子,说什么都对,都应该, 乱用语言而很少有所收敛。可对孩子来说,耳朵如果总被语言塞得满满的, 淤积在耳朵里的声音就变成了噪音,开始影响和干扰生命的正常运转。孩子的世界本来像大自然一样,充满宁静与和谐,但经受不起语言的破坏。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开始学会节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