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沉思之二十——竞争观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心灵不能上弦,

尤其孩子的心灵更不能紧绷着。

现在全社会最熟悉的两个字是“竞争”,家长不断提醒孩子的也是这两个字,并且要求孩子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对于孩子来说, 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鼓励孩子竞争,要求孩子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似乎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竞争就意味着淘汰。通过淘汰孩子被分成三六九等。这对生命的信息系统正待开发、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强烈探索欲望的孩子来说,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大呢?还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大呢?

竞争就是要争出高低和胜负,因此竞争毫不留情地把孩子分成胜利者和失败者;竞争同样十分霸道地要求孩子只许做对,不许出错;竞争是以对手为目标,以打败对手为荣,以被打败为耻。于是,竞争观念不是把孩子引向追求真知、探索生命奥秘的有着主动意识的学习轨道上来,而是把孩子个个推向竞技场。在孩子最有弹性的心灵上拧紧了竞争的发条,并把生命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紧地拧在这根发条上。

心灵不能上弦,尤其是孩子的心灵更不能有一根弦紧绷着,不管是什么样的弦,只要绷紧了,就会造成神经拉伤。竞争具有刺激功能,但刺激是一种麻醉剂,容易上瘾。刺激可以使孩子兴奋,但它让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孩子生命生长的动力一旦被束缚在竞争所要求的具体的狭小目标里,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本能的力量就要受到排斥。

竞争观念对孩子生命的成长究竟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二 当竞争背离生命成长的真实需要时, 竞争给人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竞争观念对生命信息系统尚未开发、道德意识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首先违背了孩子生命生长的真实需要。

有一个儿童电视节目是组织一帮幼儿园的孩子做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让

孩子比赛捡玻璃球,看谁捡得又快又多,并要评选出前三名,还有奖品。比赛开始了,孩子们把地上滚动的玻璃球一个个捡起来装进桶里,不一会儿, 又都倒了出来。不论主持人怎样催促,孩子们还是照样在地上爬着捡玻璃球, 然后,把装进桶里的玻璃球再倒出来,乐此不疲地玩着,没有一个孩子为了争第一,而放弃游戏。最后,主持人非常沮丧地宣布,这次游戏比赛失败。

这个游戏反映了孩子和成人的两种学习观念。孩子的观念是用手抓、捡、装、倒等一系列动作感受和触摸周围世界,以此来接收信息。大人的观念是竞争的观念,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为什么孩子不被主持人的奖品所诱惑呢? 这是因为孩子自身有一套自己学习和接收信息的系统,并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开发和训练。鼓励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不是大人头脑里的竞争观念

——想争第一,而是人类本能的冒险心理、好奇心和自我表现心理。为了创造快乐,孩子会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在大人看来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游戏。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觉地调动了自己生命的所有器官和各种潜能。珍惜生命信息系统的自我开发,这是孩子生命生长的真实需要。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孩子完全根据自己生命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着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学习。

竞争观念往往破坏了孩子自我学习的热情,压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将孩子引导到一个非常狭窄的目标上来,仅仅为了争第一去学习。可竞争给人的动力并不是一种持续的力量,一旦孩子一时争不了第一或失败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减退。竞争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但对竞争中失败的多数孩子来说破坏性和打击性更大。

三 被竞争教育一次次淘汰出局的孩子,

面对未来,能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站立起来吗?

竞争让多数孩子成为失败者,过早地体会和饱尝着失败的痛苦。失败是自卑的根源。在屡遭失败的打击下,孩子不但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会对自己生出不满和怨恨。最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的那些自杀和有暴力行为的孩子,总能听到社会上这样两种评价:一是指责独生子女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二是认定孩子受暴力影片的影响,对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很少分析。独生子女有其天然的脆弱性,比如过多地受到保护,独立能力和主动性没有机会得到发挥,但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不是独生子女的天性。

学习对孩子来说,应是一件非常愉快并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完成的事,几乎整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竞争让多数孩子成为失败者。一个失败者是不会有自信,也不会有快乐,更不会坚强。因为在学习中长期得不到快乐和自信而导致厌倦学习,最后因厌倦学习而厌倦生命。

沈阳市某个中学有八个中学生在同一天、以同一种方式自杀的原因就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为什么这些不愁吃、不愁穿的孩子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呢? 那就是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快乐。他们长期承受失败的痛苦,而看不见希望和前景。试想,一个从小学到初中近 10 年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遭受着失败的打击的孩子,他的心灵能坚强起来吗?

孩子在学习上的失败,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事,家长也被牵连成为失败者,也要背负着失败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因为家长不愿意承担失败的痛苦,便对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甚至不顾孩子生命生长的正常需要。于是,

被竞争推向失败深渊的孩子不得不承受双重的压力和痛苦,为了摆脱痛苦而轻生,为了转移痛苦或释放痛苦制造暴力事件。过去经常说的破罐子破摔, 就是说失败者一旦不在乎失败,就连生命都不在乎。竞争让多少孩子成了破罐子,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现实。

四 竞争在心灵埋下的恐惧和错误推导, 对生命生长力的摧毁大于培植。

竞争十分残酷地要求孩子不能出错,因为出错就意味着失败。可孩子恰恰是在一次次出错中成长起来的,就像刚会走路的小孩子,是在一次次跌倒后爬起来学会走路的。不让孩子出错就等于不让孩子生长。

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孩,第一次考试,没有打 100 分,他的母亲就急眼了,一边数落孩子不争气,一边给孩子列出一长串由这次失败推导出来的可怕公式——得不上 100 分,就排不上前五名;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当不上三好生,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就不能考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拿不到高工资;拿不到高工资,就过不上幸福生活。

这个母亲的推理是现实的,也是客观的。但她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不能出错,那怕是一点小错。出错就意味着要吃一连串的恶果。使用这种推理方法教育孩子的不是一个妈妈,运用这种推理公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也不是一个妈妈,那么,孩子只要记住了这个推理公式,即使无法懂得其后果的真实含义,也不能不害怕出错,害怕失败。恐惧不但影响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还不断地给孩子制造心理盲区和盲点,使孩子看不见自己生命的各种潜能因恐惧失败和害怕出错而常常畏缩不前。

敌意是竞争种下的恶果,

谁吞下这个恶果谁的生命就停止生长。

在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还缺少判断力和分析力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承受失败的痛苦,孩子便本能地要寻找一种方式把痛苦转嫁出去,或者挖出痛苦的根源,或者揪出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制造者,通过这些方式,把在竞争中失败的痛苦释放出去。

在竞争中,失败最明显的标志是败给竞争对手,从第一名降到第二名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因为有人抢走了第一名。用孩子的眼光或者说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失败因素和事实只能如此。再加上成人对名次的大肆渲染,无形地强化了孩子这样的一种思维意识——自己的失败是由竞争对手制造的。报复和打败竞争对手成了一些孩子医治痛苦的良药。

为了考试成绩能争到前几名,考试前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的笔记本藏起来,把书偷走,以破坏和扰乱的战术给对手制造麻烦,以此来保障自己在竞争中跑到前面。

吉林市有一个女中学生,在考场上从容镇定地把中考成绩超过自己的两个同学捅了两刀,然后,竟扬长而去。审问她为什么要对同学下毒手,她说得很轻松:“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这次考试他们俩跑到我的前面来了, 我受不了。我成了第三名就是他们俩造成的。”

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现实,让她不能忍受,于是,她便采取最残忍的报复手段。

1997 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发生了两起学生投毒的恶性事件,由于嫉妒学习好的同学,为了减轻自己失败的压力和痛苦,便给同学投毒,以毁坏和毁灭的手段给自己扫清成功路上的障碍。

这样极端的例子虽然不多,但它却说明了竞争观念在孩子的心灵里一开始就把根扎歪了,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教育本来是为了开发孩子生命的各种能力,让生命得到最大限度最充分的发展。孩子的成长根植物一样,要有自己的根,根扎在哪儿,生命就向哪个方向生长。而竞争需要通过对手来证明成功和失败,战胜对手为强者,被对手打败为弱者。在孩子的生命能量还没有得到全面开发的岁月里,过多地强调竞争容易把孩子的生命方向引偏,而孩子生命追求的方向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如同种下了苦果,不幸将在前方等着⋯⋯

六 竞争意识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呼喊。在争夺旗帜的路上,

人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忘我精神。

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大家都知道要能达到忘我和痴迷的境界就能学好, 可为什么谁都很难进入忘我和痴迷的境界呢?按理说,孩子的心灵是最没有负担的,孩子很容易忘我地玩,痴迷地游戏,那孩子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上,孩子为什么不能痴迷呢?除了生理、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很多是由竞争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在竞争中,我们反复强调成功,反复向孩子灌输成功观念。一次考试,一个唱歌比赛,甚至一个游戏里都被我们大人涂上浓浓的竞争色彩,使孩子不能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忘我地投入任何一项喜欢从事的活动。

中国有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成语——“争先恐后”。这个故事讲的是赵襄王与他的驭手王子期一起赛车,每次开始的时候赵襄王都跑到前面,但到最后他又总是落到后面。一次赛完车,他问王子期:为什么我开始在前面, 后来又总是落在后面了呢?王子期告诉他:你在后面的时候,总想着快点往前追,在前面的时候,总害怕后面的追上你,你的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怎样调理你的马和车,不能让心和马车和谐一致,你怎么能跑得快呢?

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竞争给人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什么当人越是追求成功,成功离人就越远呢?因为追求成功的愿望越强烈,身心的分裂就越严重。身心不能统一在所做的事上或者说不能全部投入在要做的事上, 而是事情之外的功利之上,这种心理使人的精力不能集中在一点上,精力的分散导致了力量的分散,力量不能集中使用事情就做不好。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当胜利者,而是引发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和热情以及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不管孩子对什么发生兴趣,只要他有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 才能真正地吸收生活中的养料。

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就要像选择食物一样分析和判断今天社会提供给我们的五花八门的激励孩子上进的各种教育观念和方法,并寻找和发现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

身心承受着双重压力的孩子,

生命靠什么推动着成长呢?

竞争观念是成人世界的观念,现在施加在孩子身上,并要在孩子身上看见效果。为此,很多家长不得不拿孩子做赌注,在这个充满成功机遇的时代里赌一把。因为竞争只允许赢,不允许输,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家长有一种输不起的心理,竞争观念也就被彻底扭曲为一种病态心理。

竞争观念的最大毒素就是赢。赢什么?赢一切可赢的。赢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占有,无限地占有。谁占有的多,谁就是赢家。占有地位和权力者算大赢,占有金钱算小赢。什么都不占有的叫一无所有。如此算来,赢家毕竟是少数人,怕输便开始纠缠多数人,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心理情结。

现在社会到处都能听见指责孩子心理素质差。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无耐的选择,因为自己赢不了,又不甘心输,不能不把希望转嫁出去。于是,孩子成了家长想赢、又赢不了的理想替代物。

孩子的压力,一半是学校给的,还有一半是家长给的。每天起来最早的是孩子,睡得最晚的是孩子。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孩子一刻不停地围着书本转,没有闲暇,没有游戏,没有运动时间,像机器一样开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