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陷玩具王国

玩具沦落为摆设藏在柜子里。 玩具已失去了玩的作用和价值。

商场里的玩具越来越昂贵,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没法玩了。

小女儿抱着长绒猫,不停地拍手,等待着听那个蓝眼睛的小猫发出“喵、喵”的叫声,听了一会儿,可能是手拍累了,便把猫扔在床上,又去抱那只声控的大公鸡,又拍了一会儿手,听了几声公鸡叫,就又把公鸡扔在床上了。然后,她百无聊赖地叹一口气。

“真没意思,没人玩。”她把玩具柜打开,翻出一只大象、一个唐老鸭、一只小白兔,抱了一会儿,又都塞进柜里了。

她用手按一下开关,那些电动的玩具在地上嗞嗞转几圈。她看着玩一会儿,也放进柜子里去了。

都说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可当玩具精美得只能观赏,高档到怕玩坏了、怕弄脏了的地步,玩具也彻底失去了玩的意义。

玩具本来是供孩子玩乐的工具,是远离大自然之后,人类为了补偿生命的欠缺所创造的作品。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只有一个价值——玩。

孩子喜欢玩沙子、泥巴和水。孩子拿竹竿当马,拿树叶当衣裳。这都是大自然赐予孩子的游戏对象。孩子借助自然之物——沙子、泥巴和水,还有竹竿、树叶来施展自己的想象和意志,随心所欲地把沙子和泥巴创造成自己想象的作品,对不满意的作品随时可以拆毁,而丝毫不用害怕会遭到惩罚。

沙子和泥巴在孩子的眼里是有生命会呼吸有语言的有机物。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投入了自己的想象力、情感和意志,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欢乐的世界。

因为玩调动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激情,并调动了生命的各个器官都来参与,孩子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享受着快乐。同时玩既是创造性活动,又具有破坏力,孩子在破坏中完成创造,体会和领悟创造的滋味。而精美的高档玩具失去了在破坏中完成创造的功能,更适于观赏和保存,孩子当然不会从中饱尝玩的欢心和愉悦了。

在孩子的眼里,玩具不是无机物,玩具是会呼吸、能说话、有思想和感情的生命体。玩具是孩子生命信息交流的一个对象和进入幻想世界的媒介。孩子喜欢通过玩具来抵达自己想象的任何地方。那些只适于观赏和自我表现的电动玩具因与孩子生命的原始需要无法沟通,便不得不成了房间的摆设和玩具柜里的收藏品了。

尽管小女儿失陷在玩具世界里,但从没见过她像蹲在沙堆里那样沉迷和欢乐。因为我不时地提醒她“小心点,别弄脏了,别弄坏了。”

有一天,她把一个新的小电动狗弄脏了,偷偷打一盆水给狗洗了个冷水澡。结果,小狗再也不会叫了,柔软的白毛粘连在一起,成了一个灰黑色的秃毛狗了。她吓得把狗扔在桌子底下。后来,又有一只电动小白猫也遭到同样的下场,才算彻底破了那只电动狗的丢失案。

从此,那些高档的电动玩具都被关进了玩具柜子里。

其实,我知道玩具是让孩子玩的。可那些玩具太贵了。尽管不是我花钱买的,但它的价值确实高于玩的意义。更何况只要孩子对它一有想象力(比如:想给它洗澡,或拆开看看声音从哪儿出来的),就意味着它将彻底毁坏。面对着一堆没法玩或玩不出快乐的玩具,孩子也渐渐赏而远之了。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不是玩具的玩具(玻璃球、毽儿、沙包、猪拐、羊拐)。这些玩具不但好玩,孩子还能直接参与制造。男孩自己扎毽,做风车,女孩自己缝沙包、折纸花。这种投入进自己情感和想象的玩具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多重的,显示出来的价值也是多重的,跟孩子的情感联系更是多线条、多方位的。今天很多家长怀念小时候的那些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玩出快乐和兴致、不是玩具的玩具。其实,怀念的并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创造玩具和通过这么一个玩具跟伙伴游戏的那些镜头和共同创作的欢乐。

这些玩具在孩子的游戏中直到 70 年代,还在孩子世界里流行着。自从高档精美玩具挡住了大人和孩子的视线,自从大人开始用价钱高低来衡量玩具的价值,玩具跟孩子就疏远了,而只跟金钱亲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