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沉思之三——道德之根

爱是什么?孩子用行动告诉我: 爱是平等、爱是欣赏、爱是宽容。

爱是人类最熟悉的一个词,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爱离不开尊重,不尊重人不可能有爱;爱离不开理解,不理解别人也不可能有爱;爱离不开欣赏,不会欣赏人,同样不可能有爱;爱离不开宽容, 不能宽容别人的缺点,更谈不上爱。

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个体人的独立权力和自由,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爱孩子,要理解孩子作为个体的人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欢乐;爱孩子,要会欣赏孩子的优点, 并随时发现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热情,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掌;爱孩子,要宽容孩子身上的各种毛病以及成长中随时暴露出来的各种缺点。

爱表达着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希望,它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情感流动。爱不仅仅是给予,无条件地给予,爱是心与心之间的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碰撞。在爱与被爱者之间,有一个最可靠的保证——平等。没有平等,便没有沟通和交流,也就谈不上爱。在不平等的人之间,爱本身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道德是人对宇宙和自己生命规律的尊重。在群体社会里,这种尊重具有利己和利人的社会功能,这种尊重本身包含着人与世界和万物的亲密联系。当人以这种尊重作为行为准则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便拥有了和谐。

道德来自爱和移情。当人以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和他人,当人以尊重、理解、欣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他人,生命中生发出来的美好感情便从自身转移给外界和他人,人与世界和他人便以一条友好的纽带联系起来。

爱是什么?在孩子的瞳仁里,我读出爱最古老最真实的形象。

爱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扎根在平等的关系之中,就像河流,只有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才能交流。位于高处的河水与低处的河水,永远不能交流,只能是单项的注入,而没有回流。爱需要回流。任何人在表达爱的时候,都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爱的情感。可在不平等的关系中,爱看不见回报。主人和奴仆之间没有爱,只有意志和服从。皇帝和臣民之间没有爱, 只有统治和被统治。

爱是什么?在孩子的奖赏中,我读出了爱最真诚最美好的词汇。

爱是欣赏,是鼓励,是一份包含着祝福和期望的厚礼。只有慷慨无私的人,才能随时给别人以鼓励;只有心灵里充满阳光的人,才能时刻以自己生命的光芒去照耀别人;只有善于发现美的人,才能在最平淡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美,并给予最真诚的赞誉。

爱是什么?在孩子的泪水里,我读出了爱最深刻最准确的含义。

爱是宽容。爱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他人的失误和缺欠。爱不以指责和挑剔的态度待人,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人。爱所表达的是体谅、信

任和理解。

在孩子没有污染的心灵里,爱以其本来的真实面目呈现着所有的原生态,认真地读读孩子这本天书,便能真正读懂爱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意义。

爱也有度,也有临界点。

不小心爱过头了,爱就走向了反面。

爱孩子是人的本能,但爱过头了,爱就转化成另一副形象——恨。

爱是生命生长不可缺少的阳光和雨露。农民都知道:阳光太强或太弱, 庄稼就长不好。阳光太强了,大地的水分被蒸发多了,不够供给庄稼生长; 阳光太弱,没有足够的日照所产生的光合作用,庄稼难以生长。爱也通此理, 需要适度,给多了,会走向反面,而爱的反面就是恨。

中国的哲学讲究度。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临界点。人的正常体温在 36℃~ 37℃之间,如果超过了 37℃,就该发烧了。爱同样有自己的临界点。一越过临界点,爱就改变了原有的性质,对所爱的人就构成侵犯和干扰。小女儿为什么拒绝和恐惧我推开门,给她送去一份关心和爱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意识和磁场。人的磁场有时强,有时弱。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和工作的时候,当人忘我地进行创作和劳动的时候,生命的能量由于集中在某个点上,整个磁场的磁力在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这时候,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对一切外来的情感和意志都无动于衷,甚至对人类最高的赞美——爱也如此。只有当人的身心放松、血液不被想象和激情燃烧起来的时候,只有当人的意志和愿望受挫、心灰意冷的时候,生命的整个磁场的磁力才弱下来,人对一切外来的温暖和照耀才变得敏感和关注。

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关怀和爱,心灵的大门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敞开着。爱不但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度,既不能给太多,也不能给太少。给多了就像庄稼浇多了水,会涝死;给少了,太旱,会干死。爱是心灵中的一棵树,它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节奏,有自己的原始生态环境。过多的人为力量的参与,可能改变其成长的速度和条件,甚至改变其自身的性质。

三 无私的爱竟培养出无情无义的孩子, 是爱出了毛病?还是孩子出了毛病?

在中国汉字里,爱的繁体字是屋檐下有一个“心”字,“心”字下面有一个“久”字。爱是心灵恒久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怎样才能恒久呢?

在汉字的简体字里,爱是屋檐下的一个友人。爱是人心灵之屋的一个朋友。爱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向的交流。爱是两个人的事,有来有往。虽然爱是无私的,可以不讲回报,但爱本身一定会产生回声的。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仁”。“仁”讲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既然人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人的一切行为和情感都是对象化的产物,人存在离不开他人, 因此,人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要用仁爱。仁爱本身包含着尊重、理解和宽容。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的诞生地,每个人的人生从这里出发。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理解着人与人的关系。父母给孩子以什么样的情感,把孩子置于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情感。

为什么有的父母为孩子尽心尽力,可从孩子那里却得不到回报?

为什么父母无私地爱孩子,竟然培养出一个对父母无情无义的孩子? 是爱本身出了毛病,还是我们根本就不懂得爱?是爱过度了?还是爱得

不够?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并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理解和爱。可生活中为什么到处发生和传播孩子不孝顺父母的事,甚至还有杀父杀母的孩子?有的家长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懂事,能主动想着我?什么时候能懂得感谢别人?有的家长甚至呼吁专家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

从古到今,

人们■洄在两种爱的形式之中, 是以占有之心爱呢?

还是以尊重生命的态度爱?

爱是什么?是占有,还是一种平等的存在方式?在封建文化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伦理道德,而不是爱。受封建文化熏陶和滋养的中国人, 在实际生活中,不是生存于爱的气氛里,而是生存于伦理关系中。中国人对爱的理解远非对伦理关系的理解透彻。因此,在中国的家庭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占有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孩子的行为,毫不顾忌地对孩子的生存空间进行侵犯和干扰,并且经常以爱的名义遮掩其纯粹的占有行为。几乎每一个家庭在对孩子表达同一思想:限制你、管制你、打你、骂你,都是出于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按照我的意志意志选择爱好,按照我规定的分数线考试,按照我的想法寻找欢乐。总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在父母的把握与控制之中。这种占有式的爱对孩子的身心实际上是一种无情的摧残与折磨。孩子在这种冷漠压抑的氛围里,完完全全变成一个被动的承受者。情感被幽闭于心灵里,得不到呼唤。行为被禁止于规则中,得不到鼓励。整个人成了父母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占有品,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和给予,丧失了变化、更新、成长的条件。

真正的爱是一种平等的存在式的爱,即在承认孩子生存权力的基础之上,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唤醒和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生活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心灵的相互撞击给孩子以生命的活力,不断促使和催发孩子生命向上生长的能力。

存在式的爱诞生于尊重、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只有把孩子看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一份私有财产、一个能替自己实现理想的实践者,才能给予孩子纯粹的爱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