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郑观应、王韬、陈识曾等人。他们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发生了“千古奇变”,出现了一种非改革不可的趋势;要进行改革,培养人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现行的教育制度极为不满,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极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郑观应认为,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一种“空疏无用”的教育,究其原因,在于八股取士制度。他认为八股教育是一种弊政,若不改变,人才就会被完全埋没,国家就会坐以待亡。王韬认为,国家每年花许多钱, 结果是“取数千百贸然无知之人,而号之曰士,将来委之以治民,民其

治乎?故我曰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①。

早期改良派认为,洋务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只是“小变而非大变, 貌变而非真变”。他们对西学的认识要比洋务派广泛和深刻。他们认为,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太有限了,应该是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社会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都学习,单纯学习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他们还主张保持教育的独立自主权,反对洋务派任用西人。

早期改良派坚持学习西学、注重实学的原则,力主改革封建的无用的传统教育。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教育是治国之本,主张多设学校,广植人才,建立系统的各级学校。郑观应提出,把旧有的官学和书院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改成文、武两个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县为小学,省为中学,京师为大学。在文科系统中,分 6 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等。武科系统则分陆军科和海军科。郑观应还主张每科分成数班,分班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主张扩大西学的比重。但从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郑观应认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早期改良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主张考与实际相关的学问,提出了“论其艺、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其资格”的质量评价标准,目的是鼓励士子追求有用的学问。早期改良派注重从教育制度、数学内容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改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