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往人们谈论人性时,总是把人孤立于历史进程之外,抽象地直观地看待人性。甚至象费尔巴哈这样的唯物主义者也不能跳出这个框框。他把性爱、友谊、舍己为人等加以神化,并看作是人类的共性,即人性。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否定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共同性,但他们强调这种共同性不是人的“类”所决定的,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劳动和人的自觉性,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以爱为中心的知识、情感、意志的三位一体。

恩格斯详尽而令人信服地论证过劳动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的本质首先表现为人的劳动。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①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人的活动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即人能依据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并且能认识和改造自己。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234、45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47、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13 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在阶级社会中,人性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人的阶级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表现。马克思谈人的本质时主要是谈人的思想的社会本质,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社会历史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级社会必然会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在论道德时指出,超阶级的道德“只有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阶级的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换言之,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只能是阶级的道德。母爱、性爱,在阶级社会中也无不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支配。在阶级社会中,离开人的社会经济基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的抽象的人性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两性差别、血缘差别、民族差别、肤色差别、宗教差别以及文化传统差别等等。但是最本质的还是阶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科学的。它使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从此进入了科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