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魏源等人改革教育的主张

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已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斗争。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变而从夷”;改革派是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则主张改革,认为只有改革才 有出路。这一时期的改革派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黄爵滋、姚莹、包世臣、张穆等。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于 1830 年就结成“宣南诗社”,坚决反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禁烟和抵抗,支 持改革。在文化教育上,以龚自珍、魏源最有见地,他们对清末教育的腐朽提出了尖锐批评,主张改革教育,学习西方。

①龚自珍的教育主张。龚自珍(1792—1841 年),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思想家、文学家。他在科场中多次落第,38 岁才中进士,官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闲职 10 多年。因目睹清朝统治者腐朽,对当权者颇多不满,长期受当权者的排挤。后辞官离京南下,客死于丹阳云阳书院。

抨击科举弊端,主张改革八股取士制度。龚自珍是近代抨击科举弊端最严厉的人。他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行之年久,弊端丛生,非改革不可。他曾尖锐地指出:“今世科场之文,万啄相因⋯⋯四书文录士、五百年矣,士录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且极。”①他是最早提出改革八股取士制度的教育思想家。他认为清代统治已经衰败不堪,科举制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反对“率由旧章”的顽固派,提出“奈之何不思更法”的主张。他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他曾预言,如不更法,“山中之民”将一啸百吟,“天地为之钟鼓”①。革命运动将势不可挡。

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他尖锐批评当时教育脱离实际,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一些无学无识而又狂妄自大的人。他说:“生不荷耰锄,长不习吏事,故书雅记,十窥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睹, 上不与君处,下不与民处。⋯⋯终必有受其患者,而非士之谓夫!”②他

① 龚自珍:《定庵文集·补编·与人笺》。

② 龚自珍:《定庵文集·乙丙之际箸议之七》。

① 龚自珍:《定庵文集·尊隐》。

② 龚自珍:《定庵文集·治学》。

主张抛弃考据虫鱼之学和空谈义理心性之学,提倡研究现实问题。他要求学能经世致用,讲求“东西南北之学”,开创出一代新的学风。在学术观点上,主张联系实际,提倡“通经致用”,建议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

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十分慨叹清末世衰无人才。他说: “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③他们不过“乃缚草为形,实之腐肉, 教之拜起,以充满于朝市”④。让这些人当家主事,一旦暴风雨来临,就会在时代的风浪中“化而为泥沙”⑤。龚自珍还认为,不但没有人才,一旦“才士与才民出”,又会遭到封建专制统治的种种压制,使之失去忧愤之心和思虑之心,形成万马齐暗的局面。因此,他出于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热切地渴望打破那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⑥

②魏源的教育主张。魏源(1794—1857 年),湖南邵阳县金潭人, 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道光进士,历任东台知县、高邮知州。他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主张严禁鸦片,反对外国侵略,要求改革。 1853 年因迟误驿报被革职,复官后不久隐退佛门。

主张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改革科举取士制度。魏源认为,要抵御外国侵略势力,改革清朝弊政,就要革除社会上的两大弊病:一是“人心之寐”;二是“人才之虚”。所谓“人心之寐”,是指人象睡觉似的昏聩糊涂;所谓“人才之虚”,就是缺乏有真才实学的人。如何去掉“寐患”?他认为必须“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如何去掉“虚患”?就是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①。他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经世致用”,要有务求实际,务求实学的精神;就是说,培养出来的人要有务实和求实的精神,要有实际的本领和能战斗的能力。他在《圣武记叙》中指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 就是说,他认为国家贫弱不在于财用不足,主要在于缺乏人材。他还进一步指出:“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虚令,则国柄强。”他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看到人材的重要性,于是他要求能以国家之力,正人心, 进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②。

在魏源看来,要想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必须改革科举制度。他之所以主张改革科学取士制度,是因为科举只重“楷法帖括”,培养不出有真才实学、能治理人世的人才来。因为专习楷法八股,即便考中,无真才实学,也不可能担任好治国安民的大任。他把八股取士看成弊政, 主张改革,代之以研习朝章,讨论国故的实学。

主张向西方学习,要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在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还表现在他提出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他

③ 龚自珍:《定庵文拾遗·明良论二》。

④ 转引自董宝良著《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第 6 页。

⑤ 《定庵文集补编·与人耰一》。

⑥ 《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② 《魏源集》上册,第 208、166—167 页。

依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稿本,增补而成《海国图志》60 卷,后又扩为100 卷。这是一部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他指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要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①。他驳斥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认为他们把“长技”诬蔑为“奇技淫巧”很不对,他主张“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②。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③为了实现这些主张, 他建议在广东虎门开办造船厂、火器局,聘请法美两国技师,传授制造新式武器、驾船和演炮等科学技术。在民用方面,他认为“凡有益于民者”都应制造。他坚信,只要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就会学到外国长技, 中国就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④,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

重视教化和学习,强调身教和因材施教。魏源非常重视教化,并把教化分为教和化。他说:“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⑤他很重视学习,认为“学之通弊”; 传授诗书知识,以便克愚启蒙;但医治顽劣,必须施以礼乐,进行精神感化。在施教方法上,他竭力反对强制,主张“顺序渐进”和“潜移积诚”。

他十分强调“身教亲于言教”。他认为,人们即令读遍经书,也可能毫无触动,但有时听到师友一句重要的话,受到一件事例的教育,却能为之奋斗终生。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按照每个学生的自然素质因材施教。他主张“教法因人、因时,原无定适”,根本之点在于“各得其性所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