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闻出版业(1)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出版机构

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主

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干涉,文化侵略也步步逼进。作为文化输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的印刷技术在中国出现了。

1807 年春(清嘉庆 12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为了在中国传教的方便,他到澳门后就开始研究中文,并推行适于汉字的现代印刷技术。他曾雇人秘密镌刻字模。1814 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印刷所,收中国刻工印工数人,在几十年时间里雕刻 20 多万活字,印成了马礼逊自编的

《马礼逊字典》(亦称《华英字典》)600 部和多种英华合刊的书籍,开了中文采用西式字模的序端。

道光年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澳门设立了一个石印印刷所,此间在广州也出现了外国人开办的石印印刷所。外国人为了在中国搞出版, 开始考虑用字模铸造活铅字。最早有巴黎人赖各兰德在中国留学生帮助下,雕造字模 2000 多个。 1860 年,上海美华书馆主持人姜别利用电镀

方法制造华文字模获得成功,制成大小不同的铅字 7 种。此后姜氏又致力于华文排字架的改革。他雇佣两名中国学者调查华美书馆所印《新旧约全书》等 27 册书籍中的华文铅字的使用率。姜氏根据调查情况,将华

文铅字分为常用、备用和罕用 3 类,并创制“元宝式”字架(俗称三角架或升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工效。商务印书馆印刷厂采用了这种排字架,并作了一些改进。

1884 年,在上海创办《申报》报馆及点石斋石印书局的英商美查又组织了图书集成局,创制扁体铅字,称为“美查字”。这种字大而特扁, 节省印刷篇幅。

外国人在华开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和创制的新型印刷手段,对中国人有很大影响。1843 年墨海书馆在上海成立,成为上海有铅印设备的第一家。由于“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外国,不少知识分子出国考察学习印刷技术,同时也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华传授先进技术。商务印书馆曾聘请日本人木村今朝男为技师。一些出版机构还直接引进西方印刷机械。1872 年,上海申报馆引进了手摇转轮印刷机。1898 年,商务印书馆引进了铅版印刷机。20 世纪初叶,手拍铸字炉、脚踏铸字炉和手摇铸字炉在中国印刷行业相继采用。在学习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出版印刷业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他们经办的企业诞生了。据 1906 年(光绪 32 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

第一期记载,入会的出版者已有 22 家。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1897 年,初创时以印书业务为主,故名商务印书馆。在其全盛时期,不但在上海设有制度完备的总务处、编译所、发行所以及机械、技术完善的印刷总厂,还在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厂,在全国各省市和重要商埠设有 85 个分馆,在海外的新加坡和吉隆坡也设有分馆。它的规模之大为国内各出版机构所不及,在世界各国亦属罕见。它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颗明珠。此外,文明书局和中华书局也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和发展近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