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②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7、4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90、195 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素质、环境、教育三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人的能力与才能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的才能、个性的不同,是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分工、不同的劳动形式和教育条件造成的。马克思主义指出,每一个人,生来就处于以前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之中,他还处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形成起来的文化传统之中。也就是说,个人生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对一个人之成其为现存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如前所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遗传决定论”。施蒂纳宣扬,一部分人成为音乐家,另一部分人成为诗人,再一部分人是教书匠,这完全是由不受人控制的“类”即遗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以这种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是为剥削阶级压迫劳动人民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马克思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区别的,但差别很小。他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他很赞赏亚当·斯密, 说亚当·斯密已经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这样就提出了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问题。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提出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人看作纯然爱动的客体。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完全承袭了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不良性格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教育的结果,只要改变了不合理的环境和教育, 就可以改变人的性格。马克思首先高度评价了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因为这一理论否定了“天赋观念”以及宗教强加给人们的“原罪”说,这就在精神方面给人以极大的解放。但是,这一理论把人看作完全消极被动的客体,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作用。这种学说人为地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些高出于社会之上的“天才人物”,由他们来施行教育,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被动地受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人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②这里,他揭示了人受环境的影响与人改造客观环境的辩证关系。他进一步指出:“只有改变了环境,人们才不会是‘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去改变这种环境。在革命活动中,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③

马克思主义承认环境和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1483—1520 年, 意大利著名画家)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社会组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4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7 页。

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④ 显然,拉斐尔的才能的发展与他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当时科学与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一般认为“环境和教育”中的教育是广义的,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或正式教育。学校教育或正式教育的作用在于系统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促成儿童和青少年正常地适时地发展和成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和教育人并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手段。学校教育或正式教育的作用是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不是现成的才能或某些智慧、意志和性格的特性,而仅仅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提供了发展这些能力的前提。依靠社会条件和教育,“在谋求自身解放的个人身上至今只作为天资而存在的那种能力,现在被肯定为真正的力量”①。马克思恩格斯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良好的条件可以促进各种禀赋的发展。他们也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环境对人的良好影响,认为在新社会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人的新的性格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