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初期的教育

在殖民地初期,虽然西方传教士和东印度公司官员开始成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印度固有的教育制度仍占主要地位。

印度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分为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两段。初级学校主要由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教派来兴办,国家提供资助。这类学校多设在寺庙。初级学校也有私人开办的。到 19 世纪初,一些比较发达地区(如马德拉斯、孟买、孟加拉等地区)大的乡村都没有初级学校,但儿童入学率很低。由于学校收费,穷人子弟不能上学。有些学校还受到种姓的限制。

17—18 世纪的印度仍注重东方古典语文与宗教哲学的学习,对于欧洲各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日益兴起的工业革命似乎无动于衷,更没有意识到它们可能给印度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初级学校仍主要教授读、写和普通的实用计算,讲授宗教神话和传说。有些学校教授梵语或本地语,有些学校则用波斯语或阿拉伯语教学,也有极少数学校教授英语。学校纪律森严,对有过失的学生严厉惩罚。教师水平很低,薪金微薄。

高级学校分为两类,一类称“维代拉亚”,用梵语授课;另一类称“迈达萨”,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授课。“维代拉亚”这类学校在教师家里办学,有些则设在捐款所建的房舍里,开设语法、古典文学、逻辑、哲学、法律及宗教经典等课程。“迈达萨”是伊斯兰教传统的高等学校, 主要提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教育。

殖民地初期,欧洲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逐步改变着印度教育的结构。科钦学校是西欧人在印度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奠基人是葡萄牙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查威尔。后来,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及英国人也陆续在英国开办学校,其初始的目的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宣传宗教,扩展自己的势力。基督教义为主要课程。1789 年英国人创办加尔各达印度教学院和“迈达萨”学院;1791 年在贝拿勒斯创办了梵文学院,培养法律专门人才。19 世纪初年以后,为配合英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全面征服,英国传教士大量涌入,争先恐后地开办教会学校。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也开始对印度教育表示关注。1814 年 6 月,东印度公司首次宣布要给印度支付 10 万卢比的教育经费。1823 年成立“最高教育委员会”。到 19 世

纪 20—30 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宗教团体和教会学校在印度迅速扩展,将西方近代学校的学科设置、教材乃至工作方式和制度传入了印度,促进了印度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外国教会学校的教育条件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并不关心印度人民的普遍教育。

在殖民地初期,印度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和推行西方教育方式。从 18 世纪末年开始,用印度文字出版的报刊书籍逐渐增多。19 世纪初, 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姆·摩罕·罗易(1772—1833 年)率先开

始宣传对印度的封建旧习进行改革,并主张普及现代教育。他赞赏西方科学和教学方法,但又试图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1817 年他创办了第一所现代类型的学校——“印度学院”。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也开始陆续开办学校。1828 年,在孟买创办了印度西部第一所为印度人设立的现代类型学校——“艾耳芬斯顿学院”,教授现代知识和英语。30—40 年代一些文化团体开办的学校,提倡用本地语教学,提倡妇女教育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这些教育活动反映了印度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