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的两度停滞和倒退

1815 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倡议下,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成立了以俄、奥、普三国为核心的“神圣同盟”,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同盟成立后,普鲁士政府立即采取了阻挠教育改革的措施。1817 年成立了“精神事物与教育部”,部长阿尔登斯坦公开发表文告表示反对人民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当时小学学校的数量虽有增加,但教育内容越来越具有宗教的、民族主义的和君主主义的性质。

1840—1870 年,德国政府对中等教育的政策表现出两个特点:强调教条主义的宗教基础知识教育,指责人文主义是非宗教的和反基督教教义的;极力引导学生学习一种主要学科,自然科学的教学受到严重削弱。结果,出现了文科中学向 16 世纪文法学校倒退的趋势。1848 年革命失败后,德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国民教育事业的摧残。1854 年颁布一道关于国民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法令。法令规定,国民学校和师范学校应该建立在宗教的、效忠于普鲁士君主的基础上。规定小学全部由教会管理,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其余科目被削减到最低限度,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师范学校主要讲授类似学校法令汇编的“学校管理”,教育学、心理学和古典文学课程都被取消。中学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变动,文科中学取消自然学科,大大增加古典学科的教学;实科中学增加了拉丁文, 并加重了神学课的份量。这一法令的实施,使德国学校教育出现了大的倒退和滑坡。1848 年以后,德国大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学生数量减少,思辩哲学和新人文主义哲学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活动受到了限制和监督。根据 1819 年梅特涅提议通过的卡尔斯巴德法令,宣布解散各大学的学生协会,解聘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教授,并对大学实行严格的管制。整个教育领域弥漫着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国家专制主义气息,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