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的革命教育思想

洪仁玕(1822—1864 年),广东花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洪秀全的族弟。曾任乡村塾师,是最早参加洪秀全组织的“拜上帝会”的成员之一。1851 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他曾两次冒险前往参加,均因受到清军封锁,未参与举事。1852 年,他响应太平军暴动失败,转至香港, 再到广东东莞县,以行医避难。 1853 年再到香港。1854 年,由港抵上海,屡次去南京受阻,再次返港。他先后在香港停留 7 年,曾给外国传教士作家庭教师,教习汉字。其间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影响。1859 年,他乔装商人,辗转到达天京。他对太平天国无比忠诚、学识渊博、通晓西学、了解外情,深受洪秀全器重。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兼文衡正总裁,掌管太平天国文化教育事业。还曾兼掌过军事、外交等重要职务。1867 年 7 月,天京陷落后,为保护幼天王,转战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后在江西石城被俘,于同年10 月英勇就义于南昌。他参政之初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是继《天

朝田亩制度》之后又一个全面革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纲领性文献。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他看到当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已发展到“技艺精巧、国法宏深”的时代,他认为一些国家强盛富足的原因是“法善”和大兴科技。清朝统治下的旧中国为什么不能在世界上“见称于各邦”,主要是由于采取“拘拘不与人交接的”闭关自守政策。他考察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之后, 认识到要想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性质的改革:

首先,他提倡“移风易俗”并“自上化之”。他认为中国“人心蒙昧,习俗所蔽”。他指出,要改变中国“人心蒙昧”的状况,必须“移风易俗”,并且要“自上化之”;要想革除这些陋习,必须“立牧司教导官,亲身教化之”;也只有在上帝对于这些陋习“鄙之忽之,遇则怒之挞之”,才能“民自厌而去之”。

其次,保护儿童,禁溺子女和卖子为奴。他主张制定保护儿童的政策,对于儿童,“不得已难养者,准无子之人抱为己子,不得作奴视之; 或交育婴堂;溺者罪之”。他还指出,对于家贫卖子者,要耐心加以开导,不能“不思子孙永为人奴”。他主张富人可以请人雇工,但不得买奴。这些都体现了洪仁玕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思想。

第三、主张设立“士民公会”,奖励兴办教育事业。

第四,主张兴办福利教育设施,对残疾人和无助者给予教养。他很赞赏美国的福利事业,“其邦之跛盲聋哑,鳏寡孤独,各有书院,教习各技”。他要求效法西方,成立残疾人和无助者的收容机构,进行教养。他号召“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 不致为废人也”。

第五,重视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他认为中国的旧教育“不务实学,专事浮文”,处于闭塞落后状态,必须改革;而西方列强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是使其富强的物质基础。他推崇德国、法国的科学技术,主张向他们学习制造火车、轮船、钟表等先进技术。

②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洪仁玕十分重视教育,目的是要为太平天国的“新天新地新世界”培养“新民”、“新人”。他在《资政新篇》中分析和研究了西方列强之所以强盛的原因,认为要能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根本问题是“必先得贤人”;要得贤人,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要想搞好教育,培养人才,必须“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做到教法兼行;教法兼行,还要以教为先导,才能得人行法。他在《钦定英杰归真》中认为,必须受到太平天国的教育,受到“天父上帝圣神感化”,“始能认识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他要培养的“新人”,按照他的理想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从“德才兼备”思想出发,认为文武之士都应“文武兼备”、“文可兼武,韬略载在诗书; 武可兼文,干伐化为礼让”;“揆文则足以辅国,奋武则足以诛妖”。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是洪仁玕的教育目的观的集中体现,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

③重视宗教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为培养太平

天国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民”、“新人”,洪仁玕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被称为“三宝”教育。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他认为,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可以“格斯邪心,宝其灵魂,化其愚蒙,宝其才德”。在他看来,宗教信仰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区别于万物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他重视宗教教育,就是把拜上帝会的教义作为对人才的首要要求。他把宗教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还特别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他认为,必须时时克服外界对人的诱惑,才能防止变坏;能否有真正的道德修养,主要是看能否悔罪改过而不再重犯错误。对于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与法律两者对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但道德教育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根据这种认识,他要求为上者“必先教以天条,而后齐以国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世人知道德懂法律,育人治国。这是他实行新政的重大措施之一。他把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视为培养“新人”的“中宝”。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中宝者,以有用之物为宝,如火船、火车、钟镖(表)、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 他认为,学习这些科技知识,“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他在《钦定士阶条例》中,要求“所有应试士子,必须习练诗书技艺, 共识天情奥妙”。他把诗画美术看作培养“新人”的“下宝”,是“三宝”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认为,“诗画美艳,金玉精奇,非一无可取, 第是宝之下者也”。从以上可以看出,洪仁玕吸收、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以道德、知识和文艺的“三宝”教育培养“新人” 的主张,对后来的革命斗争和教育改革有重大影响。

④主张办新式学校。 1860 年,我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容闳到天京

访察,向洪仁玕提出 7 项教育改革建议,其中 4 项是建立新式学校。这 4 项建议是:①设立武备学校;②建设海军学校;③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④设立各种实业学校。这些建议得到干王洪仁玕的赞赏,并愿付诸实施。

洪仁玕总结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提出了培养“新人” 的教育目标和以“三宝”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洪仁玕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