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

①洪堡特(一译洪堡,1767—1835 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研究过巴斯克语、美洲语言、埃及语言、梵语、汉语和日语等,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主要语言学著作有《论爪哇岛的卡维语》,其前言部分被认为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道路。

洪堡对民族语言和民族心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语言有“外部形式”和“内部形式”之分。外部形式指语音,无民族区别; 内部形式是语义和语法结构,因民族而异。他指出,“语言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民族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征,用特殊方式来实现本民族关于语言的理想。

语言是人的一种能力。他认为,人会说话是人不可缺少的心智能力。这种能力使语言能适应环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管你怎样分析语言,总有一些东西分析不出来。

洪堡把世界语言分为屈折语、粘着语和综合语三种,不包括汉语。他认为梵语每一个词都结构紧密,是最发达的语言;汉语虽然在单词方面没有语法形式,却给人以深刻的庄严感。洪堡的语言学理论对后人很有影响。他的学生斯坦塔尔和心理学家冯特深受他的理论启发;近年来致力于欧洲语言学研究的魏斯贝格尔等组成“新洪堡特派”;美国的萨丕尔和沃尔夫也与洪堡的思路一脉相承。

②格林(1785—1863 年),德国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曾任威斯特伐利亚国王的图书馆馆长、耶拿大学教授和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格林

所著《德语语法》(4 卷)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语言的基本教程。他还写成了《德语史》,并与其弟合作编纂了《德语词典》。

在 1822 年的《德语语法》修订版中,格林提出了印欧诸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则,后人称之为“格林定律”。他自己并不认为这就是定律,相反,他倒认为“音变是一般趋势,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如此”。他所确立下来的规则来源于拉斯克的基本思想和素材,他增加了许多例子予以充实,并写出了清楚的公式。他所提出的“定律”基本正确,后来维尔纳又进行了补充和发挥。

③博普(1791—1867 年),德国语言学家,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早年攻读和研究梵语。他的第一篇论文是《梵语动词变位同希腊、拉丁、波斯、日耳曼等语言动词变位的比较》(1816 年)。他研究了这些语言的亲缘关系,认为古代欧洲诸语言与印度的梵语同出一源,只是原始语言的形态在梵语中保持得更好。后来他把比较范围从动词变位扩大到名词、代词变格,并注明各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编成了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1833—1839 年分卷出版。以后又增添了古斯拉夫语、凯尔特语和亚美尼亚语。他还著有《梵语语法》(1827 年)和《梵语词汇表》

(1830 年)等书。他与拉斯克及格林一样,都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

④施莱歇尔(1821—1868 年),德国语言学家,是 19 世纪中期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熟悉多种语言,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捷克语等。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纲要》(1861—1862 年),这一著作为后来的新语法学派开辟了道路。他把语言分为 3 类:孤立语(如汉语)、屈折语(如印欧语)和粘着语。他还提出“谱系树”模式。他把原始印欧语比作树干,由此生出两支: 一支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支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语支。从这些语支再分别生出日耳曼、立陶宛、斯拉夫、凯尔特、意大利、希腊、伊朗等语言。这个谱系树模式为后人所采用。施莱歇尔还著有《立陶宛语手册》(1856—1857 年),是第一本科学描述立陶宛语的书。

⑤拉斯克(1787—1832 年),丹麦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807 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811 年丹麦科学院设奖征求有关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源流的论文。拉斯克到瑞典和冰岛实地调查,历时 3 年,1814 年完成论文并获奖。他的论文《古代北方语即冰岛语起源研究》, 举例证明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冰岛语塞音的对应关系,并揭示了这 3 种语言的词形的相似性。他的思想和素材为“格林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816—1823 年,他到俄国、波斯、印度各地旅行,就地学习各种语言,从而对印欧语言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后来他又写出了冰岛语语法、古英语语法和弗里西亚语语法等书。

⑥波斯塔尼(1819—1883 年),黎巴嫩语言学家,近代阿拉伯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他精通阿拉伯文学,熟悉多种语言,如古叙利亚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等。他协助美国传教士将希伯来语《圣经》译成阿拉伯语,了阿拉伯语两卷本大词典《新词海》及其缩编本《词海点滴》、语法专著《明灯之钮》。他还编著了阿拉伯《百科

全书》前 7 卷。

⑦惠特尼(1827—1894 年),美国语言学家。他 1848 年在耶鲁大学学梵语,后与德国学者共同研究梵语并与他们合校梵文经典,1854 年回耶鲁大学教梵语,直到 1894 年。他著的《语言的生命与发展》(1875 年)及《梵语语法》(1879 年)很快被译成法文本和德文本,受到欧洲学者推崇。德国语言学家德尔布吕称赞他的《梵语语法》是“我们有的最好的梵语语法”。惠特尼被认为是美国梵语研究的开路人。他主编的百科性《世纪词典》(6 卷,1889—1891 年)以解释精详而著称。

⑧波铁布尼亚(1835—1891 年),乌克兰与俄罗斯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哈尔科夫大学教授,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主要研究普通语言学、俄语以及其他斯拉夫语、语文学、民间文学、诗歌和人种史。早期受洪堡特和斯坦塔尔影响,侧重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后来着重研究各斯拉夫语的方言、语音和语法等问题。其代表作是《俄语语法札记》(共 4 卷),详细阐述了关于词、语法形式、语法范畴等基本问题。

⑨博杜恩·德·库尔德内(1845—1929 年),波兰语言学家,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俄国彼得堡大学语言学博士,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音位学说,是现代音位学的先驱者之一。他越过德国学者偏重历史比较研究的樊篱,提出了一些为现代语言学所关心的问题,如语言的系统性等问题。他把语言看作心理社会现象,认为语言学属于心理—社会科学。他的学术视野相当广阔,能用波兰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写作。一生共写了 600 多篇(或本)论文及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