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标准语的形成和语言变化

19 世纪是一些国家标准语形成的时期。其中有挪威语、阿非利堪斯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摩尔达维亚语、俄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芬兰语及马达加斯加语等。

挪威语经历过漫长的变化。现代挪威书面语有两种不同的规范:布克莫尔语和新挪威语。布克莫尔语的前身叫里克斯莫尔语,新挪威语的前身称兰斯莫尔语。在历史上,公元 1380—1814 年为丹麦—挪威联盟时期,里克斯莫尔语就是这个时期在书面丹麦语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丹—挪混合语。1814 年挪威摆脱丹麦的统治,国民强烈要求把里克斯莫尔语挪威化。著名作家易卜生(1828—1906 年)等对语言改革给予有力支持,里克斯莫尔语经历 3 次拼写法改革,更多地体现了挪威民族语言

的特点。兰斯莫尔语是挪威语言学家奥森(1813—1896 年)于 19 世纪中叶所拟,其目的是为维护挪威本族语的传统。他以挪威口语方言为基础, 编出了语法和词典,1885 年终于取得官方承认,被称为新挪威语。

阿非利堪斯语又称南非荷兰语。在欧洲移民到达南非的 200 年间,

这种语言只有口语,到 19 世纪中叶逐渐形成了标准书面语。

1870 年意大利成为统一的王国后,意大利语便成为全国的标准语。

近代罗马尼亚语是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使用的语言。1860 年以前罗马尼

亚语采用基里尔字母,后改用拉丁字母,有 5 个加变音符号的特殊字母。

摩尔达维亚语是原苏联境内唯一的罗曼语,其标准语开始于 16—17 世

纪,形成于 19 世纪后半叶。其文字 19 世纪以前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

20 世纪以来使用俄文字母,并有了规范语法和正字法。

17—19 世纪初,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俄语发展为民族语言。从诗人普希金(1799—1837 年)时代起为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开始时期。除普希金外,莱蒙托夫(1814—1841 年)、果戈理(1809—1852 年)、屠格涅夫(1818—1883 年)、托尔斯泰(1828—1910 年)和契诃夫(1860

—1904 年)等著名作家也为俄罗斯标准语规范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在各个历史时期,俄语也借助外来词汇扩大了词汇量,科技领域的外来词更多,在 18 世纪初多借自德语,19 世纪多借自法语,20 世纪中叶以后多

借自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

在乌克兰语形成标准语的过程中,作家科特里亚列夫斯基(1769— 1838 年)和谢甫琴科(1814—1861 年)等人的创作为现代规范的乌克兰语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 40 年代,斯洛伐克语规划者、文学家什图尔(1815—1856 年)把斯洛伐克语中部方言加以规范化,称“什图尔斯洛伐克语”,1815 年被宗教界和文化界多数人士认可为共同书面语。1863 年,在马丁城建立的斯洛伐克联谊会决定加以推广,此后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什图尔斯洛伐克语被各阶层公认为全民族的标准语。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这两种语言都是南斯拉夫的官方语言。19 世纪中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地的改革者签订协议, 定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这一语言的奠基人是武克·卡拉季奇(1787—1864 年)。斯洛文尼亚标准语的形成早于前者。19 世纪初叶,在以卢布尔雅那市为中心的中央方言基础上, 形成了统一的现代斯洛文尼亚标准语。马其顿标准语是于 19 世纪初在西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芬兰语书面语始于 16 世纪,1809 年成为官方语言之一。1835 年, 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兰罗特(1802—1884 年)将民间传说、神话和歌谣编成了一部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亦译《英雄国》)。这一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波兰语成为一种标准语言。

马达加斯加语和非洲大陆的语言没有亲属关系,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它是马达加斯加岛国的官方语言,自 1820 年以来,在梅里纳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标准语。

在 19 世纪,冰岛语、丹麦语、波兰语和希伯来语也都经历了重要变化。冰岛语是冰岛的官方语言。有的语言学家称它为欧洲“最保守的” 语言之一。它曾吸收过丹麦语、凯尔特语、拉丁语和罗曼语的一些词语。但 19 世纪以后,由于纯语主义运动的开展,许多外来词反倒让位给冰岛语词。科学和工程术语也用冰岛语成分构成。语法的变化和词性的区别均保留着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即古诺尔斯语)的特点。约从 1700 年以后为晚期近代丹麦语发展阶段。它从意大利、荷兰、德国、英国、美国吸收了大量有关文化和科技的词汇。1889 年第一部丹麦语拼写法问世。

19 世纪也是波兰人民为纯洁和丰富本民族语言而奋斗的年代。密茨凯维奇(1798—1855 年)和显克维奇(1846—1916 年)等文学家对近代波兰文学语言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通用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希伯来语及其文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并且在世界许多地区,它一直是把宗教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犹太意识的深刻根源之一。在公元 200 年左右,希伯来语口语逐渐消失。它作为犹太人口语的地位被阿拉米语、阿拉伯语和一些欧洲语言所取代。中世纪和 18 世纪之间,希伯来语除了引进某些

依地语成分外,变化不大。但 1882 年初,犹太人在后来成为以色列人居留地的地方重新定居,复活一种共同语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 希伯来语口语得以新生。俄国犹太青年埃利泽·本耶胡达为复活希伯来语奔走呼号,并在各种场合带头说希伯来语。到 19 世纪后期,希伯来语便成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为基础的口头语言,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

19 世纪,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字改革问题。1885 年,越南南方首先成为法国殖民地,中小学开始教学拼音文字。朝鲜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在朝鲜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求更完备的文字, 后来出现了“谚文”。1894 年后,汉字和谚文混合体成为政府公文用的法定文字。日本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并混合使用。相传汉字于公元 4—5 世纪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后来日本人发明了假名(为音节符号),与汉字混合使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有意识地进行文字改革,推广标准音。1866 年日本的文改运动者提出废除汉字,1872 年提出改用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