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研究和阐述的是 19 世纪中后期文化教育

(主要包括教育、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体育卫生等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状况。

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走向巩固、发展和兴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世界文化教育重要的发展时期。早在 17 世纪中叶,英国首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此后, 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到 18 世纪后期,又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 19 世纪上半期德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60 年代俄国和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政治改革;同期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北方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奴隶主。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度过了它的幼年时期,决定性地战胜了封建制度,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使文化教育事业异彩纷呈。在 19 世纪,旧教育传统的根基彻底动摇,教育观、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人的发展和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不久就暴露了它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弱点。它的发展和进步是以工人沦为资本的奴隶为代价的。首先起来正视这一现实的是 19 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深刻地抨击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试图通过教育来拯救受苦的人们,从而实现他们改造社会的理想。他们提出了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天才的见解。圣西门设计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未来社会和国民教育计划,主张青少年要全面发展。傅立叶也提出了全面发展观。他认为青年一代不仅应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掌握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他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和谐制度”,他的教育宗旨也是实现这种和谐。欧文则不仅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将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以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巨大的代价进行了社会教育实验。三大空想家真诚希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知识和示范试验实现其社会改革理想,结果,与其善良的愿望相反,一切努力终归失败。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给了人们认识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也给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说。他们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本质、社会条件对教育的制约性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提出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思想。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直接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迫切要求工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推动了各国的普及教育运动和教育改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宝库,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干预。随着教会权威的衰落,教育逐渐从教会垄断转向由国家经办,逐渐建立起公立学校制度。

德国在 19 世纪初、美国从 19 世纪 30—40 年代相继建立起公立学校系统;

英国在 19 世纪下半期加快了向公立学校制度发展的步伐。到 19 世纪末, 公立学校制度已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19 世纪,学校的宗教课已逐渐被公民课和世俗道德教育所取代。

这一时期实科教育或兼具实科性质的中等学校的发展以及课程设置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语文的加强,深刻地改变了学校的社会职能,密切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学校类型的单一性,提高了学校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洪堡教育改革影响巨大而深远。这是包括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学校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改革。它使德国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教育制度,使整个教育体系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提出了“教学同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德国大学逐渐形成了学术研究自由的气氛,并展现了对外“开放”的姿态,致使世界对德国刮目相看,并成为美、法、英等国竞相效法的榜样。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课程表。大学由单纯教学型转向教学—学术研究型。这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在这一重大变革中, 德国起了先锋作用。

1802 年,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首创世界上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30 年代末期,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开设了幼儿园,并发起幼儿园运动。他提出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原则、顺应自然原则和游戏教学原则等。他还开创了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班。他的幼儿园模式和教育思想在 19 世纪下半叶风靡欧美各国。他的这些教育思想也适用于一般学校教育。总 之,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及后来的发展,开辟了世界学前教育的新时代。初等教育网的扩大则为普及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世界教育发展到近代,出现了新的特点。它气势磅礴、规模宏大, 由被特殊阶级的少数人垄断发展到面向大众,并且在教育体制方面朝着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的方向前进。它还刷新了教育内容,完善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设备,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总之,在这一历史时期,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教育理想大都付诸了实践。

当西方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亚、非、拉美大多数国家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产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教育。在教育上,一方面仍以尊孔读经为主,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内容,废科举,兴学校,发展实科教育,增设自然学科等。同时,随着外国列强的文化教育侵略,帝国主义在中国也开办了许多学校。太平天国教育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太平天国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实行了坚决的反儒方针,大力推行了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制度,把教育与政治和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太平天国,妇女与男子一样有接受教育、参加科举和工作的机会,开创了一代新风。洋务教育和维新派的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维新派对教育的改革

主张,适应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要求。印度在殖民地初期,虽然西方传教士和东印度公司官员开始成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力量,但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原则来鼓励梵语和阿拉伯语的古典学习”,尽管这种教育活动已带有传播西方文化的成分。后来,逐步形成了要求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的一派。这样,就出现了印度近代教育史上的“东学派”和“英学派”。1835 年,印度总督本廷克签署决议,提倡以英语为媒介、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废除以梵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媒介、缺少实用价值的东方教育和文化。19 世纪后半叶,西方化的文化教育开始在印度生根。1854 年以前,印度基本上只有小学和学院两类学校; 1854 年印度政府颁布《教育急件》,要求建立小学、中间学校、中学、学院和大学。从此以后,这些学校基本上构成了印度殖民地教育的学校类型。埃及自 1798 年先后沦为法国、英国的殖民地,古老的传统教育被破坏。当时,外国人在埃及办的教会学校占优势,学费昂贵,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入学。在近代,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学校分为欧洲人学校、亚洲人学校和非洲人学校。教育结构以英国模式为基础,领导权属于殖民政府教育部。国内没有大学,文盲率高达 90%。墨西哥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所有学校均为天主教会所控制,文盲率高达 95%。1821 年独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和英国的兰开斯特学校制度相继传入墨西哥。经过 19 世纪

50 年代的“改革战争”,特别是 20 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天主教

被赶出学校,世俗的国民教育制度才得以建立起来。巴西 16 世纪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 年获得独立。当时在总人口中只有 3%的人接受某种正规教育,文化教育落后,文盲率达 85%。

在亚洲,只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相应地也建立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总目标,也以此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文明开化”是指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技术和知识,以保障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1871 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设置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 年,颁布《学制》令,开始教育改革。因当时财政困难,《学制》的改革计划虽未全部实现,但在普及小学教育、建立师范教育制度和推动教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1877 年,明治政府把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建立了东京大学,这是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学。从 1873 年到 1878 年小学校数和学生数都增加了两倍多,适龄儿童入学率也由 28.1%上升到 41.2%。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建立了国家主义教育制度,助长了军国主义。

在 19 世纪,英、法、德、美、瑞士和俄国涌现了一些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问世了许多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推动,贺拉斯·曼和巴纳德对公立学校运动的推动,表明了他们既是普及教育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拓荒人。他们身体力行,克服重重困难,为新教育制度奠基,体现了一种呕心呖血的教育的精神。

他们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探索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在教育活动中自身活动的作用。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和乌申斯基作出了突出贡献。赫尔巴特

也注意研究了受教育者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他认为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他提出了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在内的教育学体系,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明确提出了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思想。在乌申斯基系统的教育思想中,民族性教育原则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他的民族性思想,包含着深刻的人民性思想,并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强调民族语言的学习。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全世界的珍品,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教育家是令人尊敬的。人类永远不会忘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1846 年裴斯泰洛齐百年诞辰之日,瑞士人民给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深情地写着:“在新庄,你是穷人的救星;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你是人民的导师;在斯坦茨你是孤儿之父;在布格多夫,你是国民学校的创始人;在伊佛东你是人类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之名,万古长存!”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被世人尊为“幼儿教育之父”,人们把他的名

言刻在他的墓碑上:“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德国人民高度评价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誉他为“坚决走进步道路的古典教育的典型代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还颁发了“第斯多惠奖章”,用以表彰和奖励功勋教师。

贺拉斯·曼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名誉学位,并在 1900 年被选定作为列入纽约大学美国伟大纪念堂的第一位教育家。亨利·巴纳德则以“第一流教育家”饮誉全美国。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到 1894 年其工业生产就跃居世界首位,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一甩文化落后的帽子,与欧洲文化先进之邦并行。这与美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及实行进步的教育制度直接有关。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沉重的封建历史重担,更易于创新和轻装前进。美国教育注重学习欧洲进步的教育措施和教育理论,并与本国实际密切结合,这是很有意义的经验。另外,美国注重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来发展教育事业,把现代科技广泛地引入教育领域,也是促进美国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值得借鉴。尽管美国社会制度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社会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差别和种族歧视,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但是,美国教育把来自众多国家的移民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并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称雄世界,说明它的教育是成功的。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 世纪是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时期。许多种语言的词汇量都得以扩大和丰富,例如英语、法语、德语和汉语,都从别种语言中引进大量词汇, 并自创了许多新词。这一时期也是许多语言的标准语形成的重要阶段。挪威语、阿非利堪斯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摩尔达维亚语、俄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芬兰语及马达加斯加语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标准语。在 19 世纪 80 年代,国际语音协会制定了国际音标;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

方案。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谱系,对语言历史演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历史比较语言学派和新语法学派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得到了重视,外语教学研究和翻译理论都有新的建树。1880 年欧洲兴起了外语教学改革运动,1887 年国际语音协会提出了外语教学的 6 项原则,强调外语教学要重视口语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外语教学的加强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教育交流。

19 世纪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口头新闻阶段、手抄新闻阶段、印刷新闻阶段和电子新闻阶段。19 世纪世界主要处于印刷新闻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受教育的人数迅速扩大。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增加了对报纸的需求。另外,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报纸得以通过广告取得丰厚的收入,这也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欧洲许多国家都逐渐取消了对新闻出版物的限制,报纸的职能也从一般传递信息发展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宣传教育和制造舆论的工具。可见,这一时期报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和政治团体的需要。于是,报业就从私人办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与政党、工业金融资本家密切联系的有利可图的大企业。

19 世纪世界各国报业迅速发展。世纪之初英国资产阶级就提出了自由出版报纸的要求;30—60 年代廉价报纸纷纷创刊,出现了“一便士报”。1819 年,法国司法部长塞尔主持制定了新闻法;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以后,政府颁布法令进一步扩大新闻自由,减少报纸税金;30 年代诞生了哈瓦斯通讯社,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向订户供稿的通讯社。19 世纪民主自由的思潮在德国得到广泛传播,1848—1849 年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取消对报纸的限制,形成了办报热潮,还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全称为《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于 1848 年 5 月在科伦出版。到八、九十年代, 维也纳成为欧洲报业中心。这一时期,俄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报业也大有发展。独立后的美国报业更是发展迅速。到 1830 年,美国全国拥

有 8000 以上人口的城镇仅 26 个,但全国竟出版发行日报 65 家,周报 350

家。到 19 世纪中叶,美国约有日报 400 家,周报 3000 多家。

18—19 世纪,亚、非、拉广大地区和国家受到欧美殖民主义者的控制,殖民当局创办了主要用宗主国文字出版的报纸,成为亚、非、拉广大地区报业的开端。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本地人创办的以国语为主的报纸也纷纷诞生。这些报纸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号角和喉舌。

在 19 世纪,世界印刷技术和出版规模都有惊人的发展,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这一时期世界许多国家都诞生了出版社、新闻通讯社和公共图书馆,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出版商。1835 年法国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1848 年美国创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1850 年英国创办的路透社,后来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通讯社。

19 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几乎同时出现近代“公共图书馆”,这是图书馆发展史上和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英国的爱德

华兹被誉为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精神之父”;还涌现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杰出馆长帕尼齐,人称“图书馆员的拿破仑”。杜威为美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造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对图书管理的科学化和进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国际交往扩大,一国作者的作品被他国翻译并出版的情况日渐增多,于是提出了国际版权的保护问题。为了保护本国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和控制国外图书市场,丹麦于 1828 年率先提议建立国际版权法。出版业发达的法国在 1843、1851 和 1852 年分别同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签订双边版权保护协定。以后美国也参加了这一活动。1886 年,法、德、英、意、西等 10 个国家正式签署《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1887 年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出版公约,它的签订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的平等交流。

总之,19 世纪是世界新闻出版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 19 世纪中叶电报发明以后马上被用来传播新闻,使新闻传播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0 世纪初,美、英又相继开始运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来传播新闻。这两种新闻传递方式具有迅速、逼真和不受距离限制的优势,立即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今世界普遍的重要的新闻传递工具。

19 世纪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勃兴时期,也是人类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欧洲大陆先后形成德国体操、瑞典体操两大体系和学派。英国的传统户外运动、游戏也迅速得到改进,并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些新的运动形式或项目,如棒球、排球等相继产生;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体育制度,包括学校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专业教育等制度。随着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近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他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体育运动的面貌。

体育和卫生是与人类繁衍、生息、发展密切相关的永恒课题,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体育。19 世纪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他的要素教育理论中,就包括体育。他主张体育应同教育的其他方面配合进行,以保证人的和谐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行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实验。他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重视体育,许多时间都在户外对儿童实施体育和智育。马克思从欧文的实验中看出“未来教育的萌芽”,并且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在《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中对青年的体育问题也有详尽的论述。这些超前意识促进了 19 世纪体育事业的发展。

19 世纪的世界卫生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突破性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环境意识和防病意识, 在西欧出现了实验卫生学。许多卫生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水、土壤和住宅等生活环境和工厂、矿区等生产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产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一方面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的事件不断发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详细记述了当时英国曼彻斯特污染的情况。1873 年、1880 年、1882 年、1891 年和 1892 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 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

区排出的废水毁坏了大片农田。这些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极为有害。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19 世纪和 20 世纪前半叶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有关卫生、安全和福利的立法,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童工、女工和保持公共卫生的法律,并成立了卫生管理机构,健康教育也陆续开始在各国实施。但对各国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在 19 世纪,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是很差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农民阶级的处境更为恶劣。世界各国文化教育总是通过彼此接触、相互交流而向前发展的。交

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好的东西,他人必来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19 世纪就是一个交流的时代。就文化教育而言, 世界各国互相考察、交流、学习,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 19 世纪初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他的教学法和教育改革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英、法、俄、西班牙等国纷纷效仿,出现了“欧洲的裴斯泰洛齐运动”。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登门求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都深受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氏教育理论还间接传入美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19 世纪中期以后超越德国而走向世界。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向美

国。明治维新 20 年之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日本大为兴盛,中国学者也从日本间接受到赫氏教育思想的影响。

19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德国式现代大学的影响。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曾到欧洲许多国家考察教育,并于任该职前专程到德国考察,学习创校和管理经验。他还从德国邀请著名教授到霍布金斯大学任教。美国曾一度掀起留学热。在 19 世纪,美国陆续去德国的留学

人员就达 9000 人之多。他们深受德国学术自由气氛的熏陶,把德国的学术传统、科学教育思想移植到了美国。

东方国家学西方是 19 世纪中叶以后兴起的潮流。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了“破从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两条原则,把学习西方、兴办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日本教育领导体制仿效法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中学课程设置重视外国语课;重视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学习德国教育经验,兴办实业学校等。

中国吃尽了闭关锁国的苦头。国门被迫打开之后,西方的新鲜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秦朝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融合与发展时期,汉代以后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中外文化的交汇有两次,第一次是晋唐间与佛学的交流,第二次是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直至 20 世纪,19 世纪中后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次文化大融汇,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于魏晋唐宋时期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相上下的南亚文化的借鉴,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又有美国和日本)文化。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 现在他忽逢劲敌,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己既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耶稣会教士来华, 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殖民的使命,为了叩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的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确

立了“学术传教”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耶稣会教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如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洋务派及维新派思想家,都力主学习西方。在这种形势下,兴起了洋务教育。洋务教育的方针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注重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外国语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训练,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872—1875 年间,中国百余名留学生赴美,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研究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也传入印度,冲击了印度古老的陈规陋习,为印度现代文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文化教育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自己的文化教育。从而构成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色彩斑斓的画面。然而,各国文化教育又常常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在和平共处的条件下互相取长补短的。不少国家都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因为严格限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而孤身置于世界经济文化生活的大潮之外,从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生气和魅力。

放眼世界,纵观历史长河中世界文化教育的波波澜澜,把中外文化教育加以比较,深刻领悟人类文化教育的整体性,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使我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再展雄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