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在 19 世纪的德国受到重视。在德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

业国的发展中,职业技术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实科学校、地方工业学校、各种专门学校、工业补习学校和工科大学等。

实科学校在 19 世纪上半期得到迅速发展。实科学校是以培训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的、与古典文科中学修业年限相同的中等学校。1859 年, 普鲁士政府批准了《实科学校课程编制》,明确规定,要在古典型的文科中学之外,另设新型学校来实施水平较高的文化教育。这种新学校毕业生的待遇,除不能升入大学外,与文科中学相同。这种学校被看成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各种科技研究所需人才的正式预备学校。实科学校分为甲、乙两级。甲级学校修业 9 年,乙级学校修业年限较短。1870 年, 首次允许甲级实科学校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但限于哲学院,或限于升入大学的某一两个科。1882 年把甲级实科学校改称高级实科中学,1890 年又决定把高级实科中学改称高级实科学校,但关于实科学校学生入大学的资格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

博依特在任普鲁士商工局局长时(1818—1845 年),建议在普鲁士的 25 个行政区各设 1 所地方工业学校,到 1835 年实际上设立了 20 所,

学制一般 2 年,毕业生有升入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资格。从 1850 年起, 为了适应工业技术水平的需要,对地方工业学校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同时增设力学、建筑、化学等方面的科目。改革后的地方工业学校,具备了正规中等教育的水平。1870 年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是增设一些普通科目和改革专业科目,严格入学条件和延长修业年限。但这次改革没有给地方工业学校带来发展的机遇。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产业革命成熟,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需要更趋专门化,地方工业学校失去了适应能力,约有半数被迫停办,其余则转为实科学校或专门学校。

19 世纪,德国的专门学校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农业渔业、矿山工业、

商业交通、家政和军事五大类。修业年限都为 2 年,入学者要具备一定

的普通教育基础,还必须有 3—4 年的实际经验。

工业补习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再对欲从事商业、工业或其他职业者给予预备教育。补习学校分为普通科、商业科和工业科等。到 1900 年,整个普鲁士共有工业补习学校 1070 所,在校生

达 152900 人。

19 世纪 60 年代,德国出现了一些工科大学。它们多是在 19 世纪 20~

30 年代所建中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60 年以后逐渐升格为工业大学。它们不是综合大学中的工学院,而是独立的大学,如柏林工业大学和汉诺威工科大学。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包括一年的预备课程在内):化学工程学科为 3 年;机械工程学科 4 年;建筑工程学科 5 年;

技师科 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