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教育的产生

以“自强”为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购买军火、训练军队、筹设海防、建立军事工业。要办洋务,就必须培养洋务人才,如军事人才

和外文翻译人才等,因此,洋务派主张兴“西学”,提倡“新教育”。洋务派认为,当时“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所恃”。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状况,“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和“当务之急”。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即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后来清政府兴办学堂所奉行的一贯政策。在这种教育制度下造就的所谓“通才”,就是“思想要旧,本领要新,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子曰诗云,下午声光化电”(鲁迅语)的中西合壁的封建买办人物。兴办洋务的大批人才是中国的科举制和旧式书院培养不出来的。因此,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等。洋务教育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和买办性,并得到了洋人的支持,但它对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