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进步文化是世界各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我国近代的先进文化人士,努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中西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以书籍作为

媒体而出现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开始兴起翻译出版事业,积极从事翻译的人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动前这一时期里,从事西方书报翻译工作并具有较深刻先进思想的人有林则徐、魏源等。林则徐主张翻译西书,他在广州领导禁烟期间,手下聚集不少译员。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魏源曾为林则徐幕僚,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林则徐禁烟遭贬后,他继承林氏未就之业,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成了《海国图志》,1844 年出版,1848 年又加以增修。这部著作成为当时东方国家了解西方和抵抗西方的宝贵典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过影响。林、魏翻译出版西书表现了一种开放意识, 从此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学习了解西方,进而抵御西方的侵略,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是近世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中国曾一度兴起洋务运动,并兴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说。这一潮流也影响到翻译出版事业。这一时期建起了一批翻译出版机构,如官办的外语学校兼翻译出版机构,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教会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等。

1860 年洋务派奕訢奏请设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人才。1862 年, 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以后在上海、广州都设立了同文馆。同文馆成立后培养了不少外交人员,并且学生在学期间就开始进行翻译外国书籍的练习,使同文馆兼有学校和翻译机构两种职能。

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机构,要首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此外还有福州的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

教会洋人经办的翻译机构有墨海书馆(1843 年建于上海)、美华书馆(1844 年建于澳门)等。在洋人创办的翻译机构中最有影响的是广学会,原名同文学会,1887 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建于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如《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译)、《列国变通兴盛记》和《日本政变考》等书,曾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泛流传,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介绍过,并把它们作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