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形成

“维新”之初,明治政府就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纲领性改革口号,确定了明治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总方向。1868 年 3 月发布的政府施政纲领——《御誓文》提出“破从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两条原则,表明日本决定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和学习西方的决心。以西方教育为榜样,进行教育改革,在日本确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是明治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明治维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推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特征,这对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①培养忠顺臣民和孝子的教育宗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把学习西方、兴办教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以天皇名义于 1879 年发布的《教学

大旨》和 1890 年的《教育敕语》确定了日本教育的宗旨。

1874—1888 年,日本兴起了自由民权运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各阶层,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斗争的行列。他们提出召开民选的国会,制定宪法,以及减轻地税等。

为了遏制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1879 年日本天皇发布《教学大旨》。《大旨》起草者元田永孚(1818—1891 年)是天皇的侍讲,一个顽固的儒学家。《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臣民”教育的任务;明确提出培养忠孝仁义的道德和探求知识才艺是相并列的教学要务。《教学大旨》明显地反映了日本近代教育在学习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同时, 仍坚持把灌输儒家道德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

19 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受到了镇压,但同时也实行了君主立宪,并于 1889 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 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 它实际上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基本法。它重申日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天皇的忠顺臣民和父辈的孝子。在道德教育方面还强调了爱国和守法教育。在教学方面,提出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适应富国强兵的需要。《教育敕语》的基本精神符合日本统治阶级的意志和

利益,一直支配着日本教育;而且作为国民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长期影响日本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国民的整个精神生活。直到 1945 年情况才发生了某些变化。

②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1871 年 7 月,在日本政府中设立了文部省, 主持教育改革,统辖全国教育事业,兼管宗教事务。1872 年,日本颁布

《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仿效法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下,全国划为 8 大学区(一年以后又改为 7 个),每区设

大学 1 所。每个大学区分 32 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学 1 所;中学区

又各分为 210 个小学区,每区设小学 1 所,全国共设小学 53760 所,每

600 人左右即设 1 所小学。

80 年代后期,日本陆续设立了普通学务局和专门学务局两个机构, 加强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工作。此后,又设立了管理职业教育的实业学务局和宗教局等。日本对教育内容的思想方向非常重视,1883 年实行教科书由文部省批准的制度,1886 年改由文部大臣直接审定。1903年又确立了小学教科书的“国定制”,绝大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著作权直属文部省。

③学校制度

1872 年日本颁布《学制令》,以后又颁布《教育令》,到 80 年代末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各级教育的《学校令》,最终形成了日本近代的学校制度。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非常重视振兴初等教育,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定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规定开办八年制的小学校,分为初级和高级两段,各 4 年,儿童 6 岁入学, 接受 8 年的普及义务教育。1879 年发布的《教育令》修正了上述规定, 将普及初等教育的年限缩短为 4 年;1880 年又把八年制的初等学校划分为 3—3—2 年的三段,第一阶段的 3 年为义务教育。1886 年,颁布的《小

学校令》,才将初等教育学校确定为 8 年,分为前 4 年的寻常小学和后 4

年的高等小学两段,前 4 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后 4 年实行收费。但是在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允许设立三年制的简易小学;高等小学的年限也可以分为 2、3 或 4 年。这种灵活的规定,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初等学校的课程包括修身、国语、作文、算术、几何,还包括初步

的物理和史地知识、化学和体操、图画、唱歌等。

日本近代普及教育的速度很快。1873 年初等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只有28%,1891 年已达 50.3%,1907 年则提高到 97.3%,基本实现了普及 4 年制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同年,决定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 6 年。

关于中等学校,《学制令》规定:在 8 年制初等学校之上设立 6 年制的中等学校。1881 年,文部省决定将中学的 6 年分为 4、2 两段;必须具有 6 年的初等教育基础,才有入中学的资格。1886 年的《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学制延长为 7 年,分为 5、2 两段。5 年制的初级中学称寻常中学,由地方设置和管理,是普通教育学校;2 年制的高等中学校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全国只设 5 所,由文部省大臣直接管辖。

中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科学基础知识和外国语,课程门类较

多,内容颇深。高等中学校为学生入大学作准备,寻常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在中学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作为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高等中学校课程是分科设置的,一般有文、法、理、医、农、商等科目,进行专科教育。1894 年,高等中学校改名为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严格,竞争激烈,在培养专门人材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学生多为名门望族子弟,通过高等学校的阶梯进入东京大学(即后来的东京帝国大学)等校,成为政界、财界要人。

日本最古老的私立大学是庆应义塾大学,简称庆应大学。它是庆应义塾的一部分。庆应义塾的前身是 1858 年(安政五年)福泽谕吉在江户

(今东京)筑地铁炮洲设立的兰学塾。1868 年(庆应四年)塾址迁至芝新钱座,并取当时日本孝明天皇年号“庆应”为塾名。庆应义塾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私立学校。1873 年,仿美国的中等教育制度,义塾定学制为 7 年,称为正科;另设别科,专门讲授英文。1890 年,义塾创办大学部。1898 年进行学制改革,实行自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部的一贯教育制度。1920 年(大正九年)庆应义塾大学部发展为由文学部、经济学部和法学部、医学部组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取名为庆应义塾大学,并设立了研究院。

明治政府十分重视创办新式大学。1877 年(明治十年)创建东京大学。它是著名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日本近代第一所大学。创办该校是为培养“富国强兵”和发展经济的管理人才。1886 年颁布《帝国大学令》,把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又成立了京都、东北、九州、北海道等几所帝国大学,1897 年原第一所帝国大学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另外,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也改组为大学,如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改组成为早稻田大学(1902 年)。这样,日本的近代高等教育便初具规模。日本还非常重视向欧美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成为日本科技界的重要力量。

关于师范教育,《学制令》颁布之前,日本只有 1 所公立的东京师

范学校。1874 年发展为 7 所,每个大学区有 1 所;同年还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80 年代初,政府规定师范学校必须与它所在的地区学龄儿童数字的增长相适应,地方必须按这一要求制定具体规划;政府还确立了教师审定制度。这两项措施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1886 年颁布的《师范学校令》把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前者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教师和校长;后者由国家设立,培养寻常师范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及其他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师范学校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校期间还要接受军事训练。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1872 年颁布的《学制令》规定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 10 种实业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材。起初,由于文部省无暇顾及,实业学校由政府各部门分别管理;80 年代后,逐渐转归文部省管辖。日本注意学习德国的经验,整顿和兴办实业学校。这些学校分为三种类型:实业补习学校、实业学校和实业专科学校。这种实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自成体系,体现了日本近代学制的双轨制性质。

日本自 1872 年颁布《学制令》开始教育改革,到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近代学制基本成型,完成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教

育迅速普及和发达起来。

明治维新是日本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明治维新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到明治时代的中后期,日本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目标,基本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制度。这一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