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发展与研究(1)书面语的变化及词汇扩充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很大差别,人们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初叶。不过

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在 2000 年的历史发展中本身也有变化。清末梁启超曾运用浅显的文言文来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广为报刊杂志所采用。

汉语词汇在近代有很大发展。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出现,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增加和创新。从 1898 年戊戌变法以后的几十年间,汉语增加了许多新词,其中有的是自创新词,有的是借用日语汉字词,也有的是吸收印欧语词。19 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著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氧

气、氢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词。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一面选用意译词,同时又创造了不少音译词。同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一方面力主意译,同时也提出不妨音译的 10 类词。这说明汉语词汇在扩大,也表明术语的提出和规范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 年 5 月,学部上奏宣统皇帝,建议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 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严复为总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统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