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研究和翻译理论

外语教学在促进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近代更有发展。西欧把外语教学区分为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教学两种,前者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后者指西欧的主要民族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等。17、18 世纪西欧的外语教学以古典语言为主;19 世纪以后现代语言教学逐渐取代了古典语言教学。古典语言教学主要采取语法—翻译法,强调以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为手段,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来训练阅读和写作的能力。1880 年欧洲兴起了外语教学改革运动,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古典语言教学法难以适应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提出改革。1887 年国际语音协会提出 6 项原则:主张外语教学应从日常生活口语开始;要让学生熟悉语音、常用的句子和习语;语法教学要用归纳法;要让学生用外语思维; 写作训练要先模仿后创作;笔头翻译应在提高阶段进行。随之体现这些原则的直接教学法产生并付诸实践。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外语教学日益显得重要。

外语教学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条件。翻译这种语言活动,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进行,它又影响到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翻译《圣经》为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欧洲古代和近代许多名作多次被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许多东方文学作品也都译成了欧洲的语言文字。实践产生理论。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主要的两种理论观点是翻译可能论和翻译不可能论。其实,百分之百的可能和百分之百的不可能都是不可能的。此外,翻译

理论中还有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悠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外语教学和翻译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867 年官办的译书机构翻译馆筹办,它附设于上海江南制造局,前后近 40 年,共译出图书一百七、八十种,直译和意译是中国翻译家争论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