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向反馈——引导探索——反馈运用(D.Y.F.)课堂教学结构

这是吉林市教育学院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变教师满堂灌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类型。

(一)进行“D.Y.F.”课堂教学结构的条件

  1.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确定质疑问题及探索提纲,精心设计、选用探索材料及方案, 制定反馈途径等等,并且要亲自实践探索过程、修正探索方案。

  2. 必须由师生共同合作。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向学生灌注知识,不能代替学生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依据教材的知识内容确定并提出探索目标,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 因材施教、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和某些程度上的第二次飞跃。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

(二)“D.Y.F.”课堂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这种课堂结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

力的教学结构,其过程概括为“三环”,“六步”。其图解如下:

二、定向反馈——引导探索——反馈运用(D.Y.F.)课堂教学结构 - 图1

  1. 定向质疑,提出探索目标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可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内在因素。教师的质疑要鲜明、具体、准确。问题的设计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或理性知识基础上迁移引深,也可以从生命现象中提出,或从生产实践中提出。这些问题一旦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矛盾,就能激起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发下进入探索的境界。由于学习带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明确的目标,探索也就能围绕着目标进行,少走弯路,而在短时间内成功。例如,在学习《植物学》中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知识时,教师在模拟水池植物群落的环境中放置一盆旱生植物,当学生看到水生植物生长良好,旱生植物黄萎时,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良好,而旱生植物在水中却黄萎了呢?再如,学习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知识时,教师展示球果取出一粒松子质疑:这是种子还是果实?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起到了定向学习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

  2. 引导探索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积极主动地独立探索并达到探索目标,也就是索取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这一环节分 4 步进行:

  1. 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索材料,学生收集、熟悉材料。这一步是教师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探索目标,把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最清晰、准确、鲜明、完备、既能反映本质规律,又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干扰的最优材料提供学生。如有关的教材(章、节、段)、文献、活的生物体、标本、模型、实验材料、各种类型的图表、数据、幻灯、电影等。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要说明材料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使学生认识、熟悉并占有这些材料,为他们进行独立的探索创造条件。例如,探索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水生及旱生植物地上茎、地下茎的切段、叶片、浮萍、水生植物叶横切面切片、烧杯、镊子等。

  2.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活动。这一步是教师向学生交待探索的方式、方法,提出具体程序、探索提纲及注意事项。例如,阅读、观察描述、

实验、模型、图卡、模拟生理过程、对比、分析等方法。学生按教师的引导与指导设计探索方案,进行探索活动,填写探索报告、整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只能发挥引导、指点的作用,决不可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探索水生植物结构特点时,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水、旱生茎的纵、横切面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点。用宽嘴镊子夹住浮萍叶状体伸入水中用力夹,观察有何现象产生。用显微镜观察水生叶横切面切片看其结构有何特点,思考这些特点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索活动,是学生主动向大脑输入必要的、有序的、与探索目标有直接关系的直觉教材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就能对探索目标有初步的认识。

  1. 交流点拨。这一步是在学生个人探索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讨论, 互相补充与纠正,教师在必要时给以指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认识向更接近探索目标的方向发展。例如,探索水生植物结构特点时,有的学生将茎叶切段的一端插入水里,另一端用嘴吹气,发现水中有气泡产生, 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孔眼”、“孔道”可以通气贮气的道理。

  2. 引导结论。在学生个体探索与群体智慧已接近于探索目标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规律,掌握概念和原理,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教师以图文并茂,“纲要信号”的形式将探索结论进行板书。再次将知识信息输入学生头脑里贮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经过探索获取知识的愉快,产生继续探索新知识的心理要求。

  1. 反馈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命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采用游戏式、竞赛式、连锁反应式、制图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各种传统的复习巩固方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例如,学习芽与芽的发育一节课,教师请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几次弯曲、顶部丛生分枝的植物盆景方案。再如,学习裸子植物一节课,请学生说明松籽包在开裂的“松果”里,大豆粒包在开裂的豆荚中,为什么松是裸子植物呢?这样,既能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为教师提供补救的信息,以便教师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又能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索成绩,特别是创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兴趣,以引起继续探索的要求。

(三)“D.Y.F.”课堂结构的特点

根据教学对比实验的结果,证明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采用“D.Y.F.”课堂教学结构,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这种教学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结构的改革,改善了师生关系,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从根本上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

  2. 这种结构使学生从不愿学,到觉得有兴趣、不枯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处于愉快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主动索取知识。

  3.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方和多向地交流信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能使课堂环境智力化,增加学生思维活动的总量,有利于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发现人才,发展个性和发展特长。因此,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既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能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一种好的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