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察、实验等直观形式,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础

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实验科学,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观察、实验及实践中的应用。再者,中学生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特点,是学习间接经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必须以观察、实验等直观形式为基础。其意义一是可丰富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生物学概念及理论打下

基础;二是把生物学的理性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应用于实践,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生物学知识;三是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加强观察和实验等直观教学,首先,应充分利用直接直观手段,使学生直接接触活的、真实的生物。因为生物学研究的是有生命的生物,如组织学生作实验或演示实验,展示活的生物或器官标本,或带学生到自然界、动物园、养殖场、农科所等场所,进行参观、实习或调查等实践活动,都能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加深扩大生物学知识。其次,也要利用间接直观的手段,因为有些生物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直接接触,而挂图、黑板画、模型, 特别是电影、幻灯、电视录相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转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方面,都将起一定的作用。此外,还可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直观。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已观察或实验过的直接经验。如讲各种脊椎动物,就可利用学生从动物园、电视、电影中有关动物的感性知识。

总之,组织生物学教学过程,无论从感性到理性,或由理性到实践,都应加强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然而,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条件的影响,有的教师既不重视在观察、实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来讲授生物学概念或原理;又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理论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加以应用,习惯于照本宣科,填鸭式地灌输。结果,把生物教成“死物”,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这是违背生物学教学过程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