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 1949 ~ 1958 年生物学科目设置

年 级

科 目

每周课时数

总课时

初 一

植物学

2

396

初二上

植物学

3

初二下

动物学

3

初 三

动物学

2

高 一

人体解剖生理学

2

高 二

达尔文主义基础

2

养学生能力不够。也没有介绍摩尔根学说。

1956 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并作如下说明:为了在中学教育中进一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初中植物学改在一二年级学习 2 年,每周 2 课时,动物学改在三

年级学习 1 年,每周 3 学时,这个计划从 1956~1957 年度开始逐年实施。据此大纲,1957、1958 年先后编写出版了新的植物学、动物学。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增加了我国主要栽培植物及我国常见动物种类。

(二)1958~1960 年

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1958 年在当时开展教育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初三增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每周 2 课时。教材由各省、市自编安排,没有统一教材。农业基础知识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已获得植物、动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了解了农业生产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为参加农业生产或升入高一级农林学校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在以教育为生产服务, 以农业生产为纲的思想指导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砍掉了与农业生产无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植物学中的根、茎、叶构造及植物基本类群中的藻类、苔藓、蕨类等生活史的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改为卫生知识;动物学中的草履虫改为疟原虫,水螅改为海蜇等。有的学校还主张当地生产什么就讲什么,或用生产劳动课代替生物课。因而大大削弱了生物学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对根、茎、叶等器官的基本构造和机能等知识了解很少,因而对农业栽培措施理解不深,其他生物学基本概念也掌握肤浅,不全面。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方面也掌握较差,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小动物的解剖等。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用生物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以后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 1960~1966 年

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生物学。1959 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全日制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使教育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1963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的科目设置见表4。1963、196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全国统编质量较高的中学生物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