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教学工作的一般准备

生物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一般准备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钻研教学大纲和分析教材

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总结了过去中学生物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某些国家的教材而制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生物学和生理卫生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要求等。所以,教学大纲是生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教师考试命题,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检查和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因而,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对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教师如果不重视对教学大纲的钻研,仅凭教科书上课讲学,必定造成上课抓不住重点,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生物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它是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熟悉、了解教材的全部内容、安排和要求。通常教师在学年或学期结束时就知道下学年或下学期所任教的课程,教师在假期中应该“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全部内容和各章节之间的关系,课时的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进行“熟读”,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重点、难点,并在物质上作好准备。教师在讲授每节课之前,要对教材“精读”,了解它的知识点, 并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当补充或删减某些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教材分析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分析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生物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它有一定的系统性,教材内容是根据生物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编排的。如动物学是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从低等的、简单的、水生的向高等的复杂的、陆生的进化路线编排,而每一章节的教材内容组织是由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几个方面着手的,前者的知识为后者打下了基础。植物学的教材同样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编排的,使学生从接触最多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绿色开花植物学起,绿色开花植物中又从细胞、组织、器官开始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及各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高中生物学中提高到了解生命的本质。使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最后加以概括总结,较全面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应该注意科学性,包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生物学用词及概念的解释。教材表达不够明确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解释。如植物学中提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教师对水分的多少可适当地加以说明,适当是指能满足种子萌发需要的水量,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水量,否则学生会误认为种子萌发水越多越好。

在备课中还要分析教材的思想性,以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物课教材中结合思想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介绍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以及我国解放以来生物科学的成就和发展,还可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但是, 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避免形式主义。

  1. 确定教学目的 生物学教学目的是根据中学的整个教育培养目标制订的。无论是学年的还是一课时的教学目的,都是教师根据生物的教育总目标, 结合具体教材内容确定的具体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学年、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各有所不同,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的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等,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的教学就会无的放矢。

  2.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每一节课的重点通常只有 1~2 个。所谓“重点”,就是指教材最本质、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强调,讲清重点,使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比较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什么。所谓“难点”,即教材中比较抽象又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因而教师应设法突破难点,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或实验,容易突破难点。

  3. 确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分析教材时要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并确定在讲课时要联系哪些实际,使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了解到生物科学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二)阅读、搜集教学有关的资料

生物教师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除全面熟悉教材内容外,尚须广泛阅读有关生物学的报刊杂志,书籍及其它资料,从中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进展; 生物科学的最新信息和成就;了解生物学原理在当前工农业生产和医学卫生事业上的应用;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生平和创造;了解优秀生物教师的教学经验;国内外中学生物教学情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从中选择适合于教学的材料补充在自己的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生物进化内容前,先向学生介绍达尔文生平,介绍他从小如何热爱生物的小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生物教师在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时,应注意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以便在今后备课时能随时查阅和录用。

(三)搜集实验材料,制作直观教具

  1. 搜集实验材料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直观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是,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材料,往往具有季节性,如果教师在

平时不注意随时的采集、保存,到时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平时应及时搜集,保存和培养实验材料。例如,到野外采集动物制成浸制、干制、剥制等标本;培养和饲养所采集的草履虫、水螅、蚯蚓、蚕等小动物;培育苔藓、蕨类、花卉、农作物等,以供课堂教学或实验课所用。以上活动除教师参加外,尚可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成员一起参加,这样学生不仅和教师一起参加实验材料的准备,同时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巩固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 制作直观教具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中学生物学教学重要的教学原则。直观教学除了开展实验外,直观教具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很多。典型而有代表性的直观教具由教学仪器部门供应,但种类和数量都不能满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些直观教具。如植物学中讲授保卫细胞的张开和关闭的内容,教师如单纯从理论上解释,学生感到抽象,也给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如果教师能自制教具并示范给学生看,学生

感到形象、具体、生动,容易掌握新知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讲到 DNA 结构、碱基配对及 DNA 的复制内容时,因无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具,给学生在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方面带来困难,如教师自制活动的 DNA 结构的教具,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容易使学生理解接受。

(四)熟悉自然界

大自然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课堂,除让学生在教室内学习生物学知识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得到书本上没有得到的知识。从而对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识别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这样就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熟悉自然界应包括熟悉校内绿化树种和各种花卉,应知道植物的学名和俗名,特征和用途。城市中学的教师还应了解本地区植物园、动物园的动植物特点,学校周围的农村、田野、山坡、海边的有关农作物,动植物资源, 生物生长、环境污染等情况。并且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准备的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如讲到“植物的类群”中苔藓植物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园里采集葫芦藓,使学生对葫芦藓矮小的形态特征,生活在阴湿的环境特点有深刻的印象。带学生去工厂参观,去实地考察、访问,搞调查研究,如调查工厂的排气、排水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农村是天然的课堂,农村中学应将生物学教学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

(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可包括许多方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处在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很大的积极性,学习上开始有一定的自觉性,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结构也有不同,教师应了解各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各学生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 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和总结、归纳、应用等能力有差别,造成有

的学生知识面宽,而有的学生则较窄;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则弱。 2.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外界、阅读书刊

杂志,了解科普知识、获得科技信息方面,城市中学的学生较农村中学的学生要有利,而在熟悉农村大自然,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方面后者比前者要占优势。

  1.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不同,同一年级开设各种课程,不同家庭文化素养不同,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了解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原有学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来确定备课的要求和打算。

  2. 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在课堂上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课后,教师应听取学生的意见,为今后备课作好准备。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如观察;和学生谈话;分析作业、测验试卷;召开学生座谈会;访问家庭;查阅学生的成绩;听取班主任和其它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家庭情况的介绍。只有平时多注意学生的爱好,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课外阅读的情况,在备课时才能注意哪些内容需要加深和补充,哪些内容应简略;哪些学生对教材内容难以接受消化,哪些学生对教材内容还不满足;哪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