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设思维情境,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都有一种要求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渴 望。为此,我们在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了以往那种“给出定理(公式)——证明定理(公式)——讲解要点——巩固定理(公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品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受到应有的思维能力训练。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 从以旧迎新中,创设思维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旧知识引出新内容,则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起到分散难点, 以旧引新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射影定理的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则是提出射影定理的内容后,教师进行推理证明,然后讲解应用。我们在进行本节教学时,采用下面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观察:在 Rt△ABC 中,若 CD 为斜边上的高,则图形中有几组相似三角形?并写出有关的比例式。
然后,结合比例中项的概念,让学生说明上面得到的比例式的含义,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
最后,教师讲述射影定义,并且让学生将上面得到的比例式译成文字语言,即为射影定理。到此,射影定理的推理证明,已由学生在三角形相似等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学习。
- 从不完全归纳中创设思维情境。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准确地把握基本属性的。
例如,在学习凸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和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创设思维情境的。
第一步让学生填写下表:
多边 形边数 |
图形 |
从一顶点所 引对角线条数 |
所分成的 三角形个数 |
多边 的内角和 |
---|---|---|---|---|
3 |
0 |
1 |
180 °× 1 | |
4 |
1 |
2 |
180 °× 2 |
多边 形边数 |
图形 |
从一顶点所 引对角线条数 |
所分成的 三角形个数 |
多边 的内角和 |
---|---|---|---|---|
5 | 2 | 3 | 180 °× 3 | |
6 | 3 | 4 | 180 °× 4 |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归纳表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
第三步,讨论猜想的依据,重点放在如何转化方面,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正确。
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从类比中创设思维情境。
知识的系统阶段一般在单元小结、复习阶段完成。每结束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学都应进行知识归类与分类。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的知识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知识纳入相应的教学知识体系中去,对一些邻近或联系密切的知识可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如在初三代数复习时,我们把函数、方程、不等式归为一类复习。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因变量的讨论来发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出这三者是以函数为核心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整体认识。如函数y = ax2+bx+c(a≠0),当y>0或y<0时,函数
式则为不等式。
第二,进行各自的纵向分类。如进行函数分类时,我们引导学生以二次函数为中心进行讨论:
y = ax2+bx+c(a≠0)
当a = 0时,b≠0时则为一次函数y = bx + c
当a = 0,c = 0,b≠0时,则为正比例函数,y = bx。
第三,进行三者之间的横向归类。如把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归为一类讨论,揭示它们同属于一个概念体系,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核心,概括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在性质上、逻辑上及运算上密切联系。再如复习方程性质时可与等式性质进行类比,复习分式性质时与分数性质相类比。
类似的引导与训练,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实践证明,创设思维情境,重视过程教学,能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思维情境的创设受制于各种因素,如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各种基本功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不懈的积累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