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函数思想解数列问题

例 4(1992 年高考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a3=12, S12>0,S13<0,①求公差 d 的取值范围;②指出 S1,S2,⋯,S12 中哪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三、运用函数思想解数列问题 - 图1

分析:由题第①问考生没有多大困难,第②问不少考生未能完成,这不仅是运算能力不过关,更主要的是不能自觉地用函数思想分析数列问题,如果能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分析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这可将繁杂的运算化为乌有。

解:①略。 − 24 <d< − 3。

7

②∵Sn = na1

+ n(n − 1) d 2

= d n2 + (a 2 1

  • d )n且d<0,故得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2

如图所示,S12>0,S13<0 图像必在 n=12 与 n=13 之间通过 n 轴,其对称轴 x=n。满足 6<n0<6.5,故 S6 最大。

通过上述例题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函数的思想研究问题,借助函数图像的直观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方便,运用了函数思想分析代数中的方程、不等式、数列等问题,能深刻地挖掘问题的内涵,化难为易,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受一定的数学思想的支配,数学思想较之数学解题方法,则属更高层次的范畴,它对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支配地位和指导作用。然而,数学思想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要在一段漫长的“三基”学习和解题实践中,经过反复理解和应用,才能逐步形成并牢固地树立起来。本来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充满整个数学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但在总复习中,通过筛选若干典型范例,以明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加以剖析,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对摆脱题海的束缚都是十分有益的。

下面再举两例,以示说明。

例 5 求点 P(a,b)关于直线 l:y=x+1 的对称点 Q 的坐标。

分析:依照求对称点的方法,列出关于 x0、y0 的方程组解之,求得 Q(b-1, a+1)。在以函数思想为指导,通过移轴运用互为反函数关系求解,则有:将 y 轴左移一个单位,则 y=x+1 的新方程为 y'=x',点 p(a,b)的坐标为(a

+1,b),它在新系下关于 y'=x'的对称点为 Q(b,a+1),故 Q 的原坐标为(b-1,a+1)。这里法 2 是抓住问题的特殊性,运用函数思想,使解题变得直观而简洁。

例6 若不等式

x>ax + 3 的解为4<x<c,则a = 2

,c = 。

析解:此题若从解不等式入手,似乎难以找到突破口,若用函数思想,

作函数y = x和y = ax + 3 的图像,易知a>0。且x = 4与x = c恰为二次函数图象

1 2 2

交点的横坐标,只需将x = 4与x = c分别代入方程 = ax + 3 即得a、c值为a = 1 ,

2 8

c = 36。

三、运用函数思想解数列问题 - 图2

此解多么简洁明了,它为解无理不等式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