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知识讲授中,加强数学素质的培养
- 挖掘智力因素,注意智力的开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教“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 摆弄小木块。教师拿 24 个 1 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成一个长方体,
每排摆 4 个,摆 3 排,摆 2 层,然后分层次引导学生写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4、3、2 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让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有一个直观形象认识。
-
学生小组讨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多少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般大?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量数,分别说明每排可以摆几个单位相同的立方体,每层可以摆几排,一共有几层?
-
学生自己设计长方体的实物体。
接着教师再举一例,引导学生用想象摆木块的方法得出它的体积。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就为接受学法指导工作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 学生自得结论。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为:
长×宽×高
教师指出,计算体积,如果都是通过摆木块显然十分麻烦。由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量数与能够摆出的每排的正方体的个数,每层的排数,总共的层数密切相关,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的量数等于相应长度单位的长、宽、高量数之积。从而得到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从直接测量数字计算,从实物演示到间接想象,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教给学生计算体积的方法,通过长方体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寻找对应,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旦标准量确定,每个分率都有一个具体数量与之对应,学生往往由于错找了对应关系而出现一些解题错误。要减少这样的错误,就要进行有关的对应训练。
例如:用线把表示某一个量及其对应分率连起来。
3
①某车间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8 ,
②某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 1
4
这种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分率和具体数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对应思想提高解题的速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正确 性。
又如,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例:某工程队用 40 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 原计划要用多少天?
是原计划的 5
6
比原计划节约时间 1
6
比原计划多用时间 1
6
40÷ 5
6
40÷(1- 1 )
6
40÷(1 + 1 )
6
这样练习,活跃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3.激发学习兴趣,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近景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鲜明的图象,新颖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成功
的喜悦,竞争的手段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通过制度的约束,目标的追求,良好习惯的培养,来锤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事实证明抓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 养,不仅不会削弱智力因素,相反,会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有兴趣
地学,积极主动地学,从而培养他们走向成功所需要的各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开始由“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对
甲猴说:“我给你 4 只桃,要求平均分给 2 只猴。”甲猴听后,捧桃去了。
猴王对乙猴说:“我给你 40 只桃,要你平均分给 20 只猴。”乙猴听了,脸
上露出笑容,捧桃高兴地去了。猴王对丙猴说:“我给你 400 只桃,要求平
均分给 200 只猴。”猴王刚说完,丙猴就乐起来,一蹦一跳地执行任务去了。过了一会儿,三只猴都回来了,甲猴显得很平静,乙、丙两猴都满脸不
高兴,尤其是丙猴,嘴还翘得老高呢!为什么甲猴显得平静?乙、丙两猴先是高兴,后来不高兴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达到了以故事导入新课的目的,既充满儿童情趣,又符合学生认识特点,成功地引入了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