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化学教育的目的

化学教育的目的是体现化学教育方向和育人总目标的一种原则规定,其内涵受社会的发展和化学学科特征的制约。

从近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化学教育的目的是围绕“化学事实和化学原理”这一知识要素为载体而不断演进、扩展的。

G·福尔斯曾结合从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文献描述过“化学教育目的”,

将下述 4 个方面列入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②

  1. 教给学生已确定的化学事实和化学原理,这些知识在饲养场、卫生学、农业和工业中的价值是没有争议的;

  2. 由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认识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心智活动的科学习惯,一旦获得并形成一种稳固的品格,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 某些优秀的教师认为唤起学生的科学精神比教给科学方法更重要;

  4. 有的学者认为应尽力给学生灌输科学意识及对科学成就的评价; 福尔斯提出,应使学生知道化学的进展对社会及经济的重要性,因而,学生的心智和想象会直接朝向未来。

结合我国近、现代化学教育目的来考察,从 19 世纪 40 年代近代化学传

入我国,至 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京师以至各省、州、县皆设学校、从 1903

年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等到 1905 年废科举,从社会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已为化学教育在华夏大地兴起和发展创设了条件。

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在《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物理和化学科的设置目的是:①

“讲理化之义,在使知物质自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实业及理财之源。其物理当先讲物理总纲,次及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气;其化学当先讲无机化学中重要之诸元质及其化合物,再进则讲有机化学之初步,及有关实用重要之有机物。凡教理化者,在本诸实验,得真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实业之用。”

1911 年以后,我国陆续颁布了学校令、学校实施规程、课程标准等,新式教育得到了发展。按照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的划分,我国化学教育已走过了萌芽期(1865—1894)、成形期(1895—1924),从 1925 年起进入充实期。②

1923 年、1924 年、1926 年各地举办暑期讲习会(均有化学组),以加

② G·Fowels ,Lecture experiments in chemistry,fifth edition,london,G.Bell& Sons Ltd.,1959,P507~508.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年版,第 511 页。

② 戴安邦,近代中国化学教育之进展,化学,1945,9 卷下册:1~14.

强在职教师专业训练,以利化学教育目的的实施。

1934 年颁行《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对于各地学校扩充化学设备很有推动。国内玻璃仪器和无机试剂等均已生产供应。这一时期的化学教学除了采用讲演法以外,还兼用实验法。

1936 年公布的《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①

  1. 使学生得有化学根本知识,对化学有明确观念;

  2. 使知道化学与衣食住行及国防之关系;

  3. 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现象有浓厚之兴趣,养成随时随地注重自然现象之良好习惯;

  4. 养成学生敏锐之观察力与精确之思考力。

上述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已经较 20 世纪初的“教育目的”向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1949 年以后,中央教育部召开了一系列的专业会议,拟订了《化学精简

纲要(草案)》(1950 年 7 月)、《中学化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2 年 4 月),颁布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 年 12 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 年 6 月)等。这些教学指导文件均对基础教育阶段普通中学的化学教学目的作出了规定。

1956 年结合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实际情况颁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自觉地掌握巩固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并解释自然界里和生产中发生的化学现象的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药品、仪器、连接实验装置并进行简单化学实验的技巧;使学生了解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 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日常生活里的应用,了解化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上述规定,较 20 世纪 30 年代,又向精确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结合当时国际上的有关文件考察,英国学者汤姆逊(J.J.Thomson)于1971 年研究了欧洲 18 个国家的文件以后,概括得出的中等教育水平化学课程的目的可供参考。这些教育目的是:①

  1. 使学生了解在化学状态下物质的结构及物质变化等学科知识架构;

  2. 使学生形成关于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明确认识,促使他们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培养他们适应科技时代生活的需

①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6~17 页。

① M.J.Frazer,Up-to-date and precise learning objectives in chemistry,New trends in chemistry teaching,The Unesco Press,Paris,1975,P.45.

要;

  1. 培养学生批判的态度,使他们学会根据实验事实和主题的变化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精确的思维能力;

  2. 让学生研究他们周围的物质,不间断地、牢固地发展他们动手操作和实验技能。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目的,在授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与有关技能的同时,更为重视对学生进行“态度”和“过程”方面的培养、教育。即在过去较注重“内容目的”(多为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实体因素)向偏重于“过程目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及情感、意志等非认知或非实体因素)倾斜。这种意向,在对非理科类设置的化学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