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学教学方法的特征

根据化学学科性质、化学教学目的和化学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化学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必须从理论上探讨化学教学方法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方法面前,实现最优选择。

化学教学方法有如下特征: 1.针对性

化学教学方法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或实践背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在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方法时,应择其所需,用其所长, 不能一概而论,随意取舍。例如,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诸方面存在差异,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有针对性。武永兴、刘知新、梁英豪教授认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适当采用有指导的讨论法和自学法;高中化学除坚持上述方法外, 还应注意运用研究法、自学法、讨论法。①其中,为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在初中阶段尤应重视演示法和实验法。又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归纳法、练习法必不可少;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自学法、研究法在培养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再如,处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运用启发性讲授和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极为有效; 对以物质的性质、制法和存在为主的事实性知识,实验演示法、实物模型展

①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11 页。

① 武永兴、刘知新、梁英豪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指导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9~22

页,第 172~174 页。

示法以及归纳法,比较法均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化学用语等工具性知识的教学,再现法、问答法、练习法等都是必要的。总之,针对性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脱离化学教学实际,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同样,不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最终将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1. 启发性

启发性是选择和运用化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现代化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本节所提到的许多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并没有明确的教学论倾向,可以看作是“中性” 的方法,如何运用是值得研究的。我们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将启发性体现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观念,坚持以实验教学、形象教学为基础,突出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在关键处给学生以启迪,诱发学生质疑问难和积极解惑,使教和学达成和谐统一,防止出现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演式”和不切学生实际的“发现式”。国内十多年来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证明,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各种化学教学方法, 虽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各有特长,但其共性的内容是都具有启发因素,都注重创设课堂教学的启发情境,如提问启发情境,演示启发情境,讨论启发情境,比喻启发情境,类比启发情境,练习启发情境等等。这是现代化学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大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启发情境并不一定都是教师发“问”的情境,它可以通过无声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也可以从学生的互相讨论和自发设疑中获得启迪。启发性的实质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握好这一点,才能使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启发性教学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 组合性

化学教学活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决定了化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为教学方法的优选组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化学课堂教学涉及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的培养,要求学生从感知到理性再回到实践,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希望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化学教学问题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传统的化学教学视野狭窄,常常以“我应该采用哪一种方法?”出发来探讨实践问题,结果往往失败的多。这一切,无疑使组合优化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热点”。随着广大教师自觉地开始思考“我应该选用哪一些方法”?长期统治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的局面将得以改观, 从而为化学教学的现代化带来了蓬勃生机。

组合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特征,但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反复使用,自然交替,形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例如, 完成一堂新课,常常通过复习检测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设疑引出新课,通过实验讲解新课,通过练习巩固新课,这就是“问答法”、“复述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的组合。又如,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并引

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解决法”,也可看成“谈话法”、“自学法”、“研究法”的组合。再如,教师演示化学实验, 必须向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观察的重点,装置的构造,讲解实验原理,提出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概括得出实验结论,这就是“讲解法”、“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的组合。事实上,小到某个单元、某节课,甚至某个教学环节,离开别的方法的支持,依靠一种方法往往难以奏效。

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一是很多场合下只提一种基本方法。这并不等于不涉及其他方法,而是意味着在不同方法的组合序列中这种方法处于主导的地位,是最关键的方法;二是综合方法各有特色,但并不排斥某种具体的方法,只有依靠多种具体方法的组合才能体现其教学论思想。由此可知,对化学教学方法的评价,不能孤立地进行考察,只能从方法的“组合”上讨论其功能的优劣。

  1. 可补性

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有优先选择的教学方法,但这种(组) 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优势能力,采用得心应手的一种方法或一些方法的组合去解决教学问题,同样收到好的效果。正好像对某一种疾病,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不同的几种均有疗效的处方。这就是教学方法的可补性。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择用某些方法,有时宁愿放弃那些时髦但自己不能运用自如的方法。①例如,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讲解,设疑解疑,引出教学内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巧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从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不同的方法, 最终获得“殊途同归”的互补效果。

  1. 寓学性

现代化学教学方法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是融教法与学法为一体,寓学法与教法之中,教学方法改革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例如,讲授法必须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同步,主次详略、轻重缓急、重难疑点均需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问答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主要形式;导学法更明确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具体进程; 讨论法以学生主体的集体对话为主要形式,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分析评判是讨论得以成功的关键。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法、观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本质上体现的是学法,最终必须转化成学生主体的思维行为和学习境界。在发现法、问题解决法等一系列综

① 王祖浩,关于学科教学最优化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1992,1:58。

合方法中,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教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之,寓学于教,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反映了现代化学教学的规律,丰富和拓展了化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为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