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直观教学手段

事实性知识具有点多面广、条理性差的特点,学生往往容易感到难学难记,难以形成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结构。在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结构理论尚未介绍之前,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在教学中尽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实物。实验和模型,有助于学生通过感知对化学事实获得明确的认同,为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

这一策略在具体运用上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1.印证知识、强化记忆

物质的许多物理性质单凭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 借用直观手段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观念。例如,溴、碘纯态时的颜色和在水中、CCl4 溶剂中的颜色,常常容易混淆,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则能获得较为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又如,打开一瓶浓硝酸,从“发烟”现象上便获知了挥发性,从瓶子的颜色上也可初步判定其不稳定性。

一、强化直观教学手段 - 图1对一些难以通过“演绎”解释的化学反应,运用实验能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与有关的物质及具体变化明确地联系起来,既强化学生的记忆,又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例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很难将具有灭火性的 CO2 气体与“助燃”连在一起,当将镁条点燃后放入盛有 CO2 的集气瓶中,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物中可见到黑色的附着物,由此验证了反应:Mg+

CO2 2MgO+C 。

在讲授有机化学知识时,通过提供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使学生了解简单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加深对不同官能团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同分异构体变化的规律。

2.探究知识,启迪思维

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不仅能验证化学反应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

① 陈耀亭等编著,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35 页。

探索现象的本质,提高科学思维的水平。例如,将等质量的 Na2CO3 和 NaHCO3 分别投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均有气体放出,通入澄清石灰水均能变浑浊,至此即可证实两个反应中均有 CO2 生成。但进一步观察还发现, 产生 CO2 气体的速度后一反应更快,且产生的数量也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将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又如,在学习配合物知识时,设计如下实验探索配合物的组成:在少量 CuSO4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出现蓝色沉淀,继而滴入少量氨水,蓝色沉淀立即转为深蓝色溶液。当学生亲自获得这一现象时,思维活跃,自觉地提出多种假设,并用已学的知识去证实或证伪,最后推出唯一可能:深蓝色溶液系 Cu2+和 NH 组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