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化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动机的激发和动机的维持两个方面,在教学中可通过如下措施具体进行:

  1. 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

化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组成、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绚丽多姿的天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矿藏、形态各异的化学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能帮助学生解开许多有关自然界之谜。在初学化学阶段,教师应通过多方面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渴望学习化学。因此,作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讲好“绪言”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向往化学而又不乏疑惑的学生,教师必须充满情感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对身体是否有害? 等等。既要通过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加热后变黑色并

① 郭卓群等著,化学教学心理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 页。

使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吸引学生去注意,以展示化学世界的复杂性,激发他们乐于探求的信念;又要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如水的三态、钢铁生锈、石蜡融化等)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要告诉学生,化学变化错综复杂,但有规可循,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化学。

总之,结合生动的素材和富于诱惑力的化学实验,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愿望。

  1. 通过教师的言行强化学习动机

普遍的调查已达成共识:不少学生喜欢化学是受其教师的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思维特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较显著的作用。学生一旦从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中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思路,从而表现出学习的有计划性、目的性、定向性、持久性和独立性。同时, 教师的品德、态度、情绪和师生之间友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赞许和恰当的评价等,都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强化作用。有的学生甚至将所钦佩的教师树为仿效的对象,不但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将尽可能遵循他的思想方式和采取他的态度等。这是推进学习的强大力量,教师必须努力从自身做起, 把握住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这一契机。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动因,但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广度和稳定性是不相同的,“失去兴趣”的各年级人数比例是: 初三 2.7%,高一 24.7%,高二 58.9%,高三 13.7%。①在初三和高一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化学有兴趣,这主要由直接兴趣(如内容吸引人、实验有趣、化学知识有规律等)引起,高二年级兴趣下降主要归于化学知识难记难学,高三年级较高的学习兴趣则由间接兴趣(如懂得化学的重要性、升学的需要等)起支配作用。

徐远征的研究表明,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经努力成绩无提高”、“化学计算复杂难掌握”、“化学理论难于解释”、“元素知识无规律可循”、“教师上课枯燥无味”等。①因此,教师必须从化学课堂教学入手激发、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转化为稳定的间接兴趣。低年级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感到新奇而产生的兴趣,若不正确引导,仅仅停留在好奇、有趣的表象阶段,难以诱发学习动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须因势利导,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逐步引到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成踏实的学习行为。

① 何国民,化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及思考,化学教育,1996,1:28。

① 徐远征,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调查,化学教育,1990,1:45~46。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难学,除了内容本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如过难、过多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结果适得其反,往往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难点,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增强自信、稳定动机。

  2.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徐远征的调查证实,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注重课前预习、课内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课外阅读补充材料。这在目前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是极可贵的, 也是兴趣稳定的明显标志。相反,高三学生中因“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而失去化学学习兴趣者高达 58.6%。①由此给教师的启示是: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实际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形成预习、记笔记、及时整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等学习习惯,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系列思维策略,特别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自身的思维结构,寻求最优的学习方式。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使每一个同学向优秀学生的标准努力的动机也随之得到一次次的强化。

  1. 谨慎地利用测验等外部刺激

实践表明,受迫动机、依附动机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合理地运用测验、竞赛和奖罚等手段,有时能产生一定的刺激效果,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实力,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克服的困难,从而激励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向上的动机。一旦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自信心增强,又反过来促进动机。

对初中生而言,接触化学不久,外部的刺激作用往往更大。如老师、同学、家长对测验结果的肯定、仰慕或表扬,都将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励学生,形成踊跃发言的氛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更多的肯定或鼓励。但是,无论书面测验还是口头设疑,都应把握好“度”,否则将加重学生的负担,尤其是紧张的心理负担。久不成功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多给表扬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批评,教师应学会在信任中寄予期望,在肯定中表示惋惜。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又能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督促学生产生下决心学好化学的理智感。

布卢姆有过一句名言:只要给学生以期望和足够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学习。国内学者也认为:在学校中,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这两种期望都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①因此,将测验、竞赛、提问等手段与教师恰当的期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形成自我期

① 徐远征,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调查,化学教育,1990,1:45~46。

①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56 页。

望,树立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