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故又称口述法。它历史悠久,是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方法。

讲授法的具体形式有三种:(1)讲述式:对化学知识作系统的叙述和描绘,如讲述物质的性质,描述化学现象,叙述化学史实等。(2)讲解式: 对化学概念、原理、现象等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如讲解化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阐释实验原理,分析解题思路等。(3)讲演式: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逻辑推理并获得科学的结论,如根据化学原理进行推论等。

评注: 讲授法的最大应用价值在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高效性和示范性。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诱导启发的设疑、解疑。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事实证明,科学的发现和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全部以简单的、易被学生观察到的方式重现,除了其中一小部分可以借助实物、图表等第一信号系统形成表象外,绝大多数需要依赖第二信号系统,即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讲授法目前仍然是化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法。

讲授法运用不当,如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统揽到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则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就是受到尖锐批评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讲授法。“注入式”是讲授法的极端,对此提出批评是十分正确和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以此对讲授法横加指责。我们认为,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引人入胜的激趣性,多种方法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能使古老的讲授法在化学课堂上保持经久不衰的青春魅力。

讲授法教学片断:

(酯化反应演示后)

**[师]**刚刚已请同学们观看了反应产物,发现它是油状?的,也闻到了它的香味,现在我们进一步来分析这一反应。

**[师]**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生成物是乙酸乙酯和水。(教师板书)

**[师]**上述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酯化反应速度很慢,伴随有逆反应;

  2. 逆反应是酯的水解。因此为提高乙酸乙酯的产量,反应物必须是无水物;

  3. 加催化剂浓硫酸并加热能提高反应速度,其中浓硫酸还兼脱水剂。

除去生成物中的水,反应容易进行。

  1. 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收集生成物有两个原因:一是乙酸乙酯在无机盐中溶解度不大,易于分层析出;二是吸收蒸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明显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师]**上述反应还有一个隐含的特征,有的同学已经看出来了,即脱下的水究竟是羧酸中的—0H 与醇中羟基上的—H 结合,还是醇中的—OH 与羧酸羟基上的—H 结合。前一种生成方式称酰氧断裂,后一种生成方式称烷氧断裂。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清楚地将这两种方式予以区别呢?

**[师]**在宏观世界中辨别不同物体的简单方法是找标记。能不能将这种 思路运用到研究化学反应上呢?反应前在某个分子的关键原子上打个“记号”,反应后再考察这个原子在生成物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推测微观的反应历程。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现代科学中的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同位素标记,可以洞察化学反应的内情。

**[师]**譬如,我们将反应物乙醇中的羟基氧原子用同位素 18O 替代,反应后通过仪器测量和计算证实 18O 转入乙酸乙酯中,这表明反应是指酰氧断裂的方式进行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碰到运用同位素标记处理类似问题的例子。作为研究化学反应的思想方法,是值得我们掌握的。

  1.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问题进行口头对话的一种教学方式。

谈话法的具体形式有:(1)教师提问,学生答问;(2)学生发问,教师引导解疑;(3)学生之间对问。(1)是最常用的方式,如教师借助一系列前后连贯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并讲解新课,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以巩固知识等。

**评注:**谈话法有助于创设一种启发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诊断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补偿措施。

为避免出现“一问一答”或“问而不答”的局面,教师必须事先作出周密的考虑,设计好问的内容、问的对象、学生可能的回答、启发引导的步骤等,明确问的形式(单问、连问或直问、曲问),把握问的时机(引入新课时间、讲解重难疑点时间、分析实验现象时间、巩固复习时间等),有指向地解决问题。值得指出的是,不分时机、场合随意提问,不从促进全班同学思维积极化的角度出发提问,谈话法将成为机械的、笨拙的操作和强加给学生的一种沉重的压力。

谈话法教学片断:

(要求学生写出氨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画出三角锥形)

(教师巡视后在黑板上写出结果)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氨的分子结构特点,推测其可锥能有的性质。

**[师]**氨的分子式显示了氮元素价态的何种特征?测其可锥

**[生 1 ]**氮元素在氨分子中呈—3 价,这是它的最低价态。

**[师]**这能否推出氨分子可能具有的性质?

**[生 1 ]**在化学反应中氮的价态只能升高,因此氨分子具有还原性。

**[师]**回答得很好。氨分子有被氧化剂氧化的可能。

**[师]**从氨的电子式能否看出氮原子价电子的成键特征?

**[生 2 ]**氮原子最外层上有 5 个电子,其中 3 个成键,剩下一对孤对电子。

**[师]**这能说明氨分子可能具有的什么性质??

**[生 2 ]**氨分子容易提供电子形成配位键。

**[师]**回答得很好。这是前一章刚学的知识。?

**[师]**从氨的结构式和分子构型,你能否说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生 3 ]**氨分子结构不对称,是极性共价键形成的极性分子。

**[师]**据此你又能推出氨分子可能具有的什么性质??

**[生 3 ]**氨分子易溶于水。

**[师]**同学们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初步分析了氨分子可能?具有的性质,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融会贯通。但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推测的结论不一定都是事实,只有经过实验的证实才能下结论。

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索氨的性质⋯⋯。3.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和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一般有三种形式:(1)静物展示:如提供挂图、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实体印象;(2)动态模拟:如录像、教学电影显示和计算机辅助模拟,形态逼真,突出化学现象的动感,强化对化学变化过程的认识;(3) 实验操作:结合教学内容,重现实验过程,示范动作要领。(3)是化学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演示手段,根据实验目的又可分启发性演示、验证性演示和复习性演示等方式。

**评注:**演示法最大的特点是现象明晰,直观性强,通过课堂中的现场操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验证已学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突出化学教学中运用演示法的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准确示范, 适时、适度,与讲解原理、引导观察、设问启迪、分析概括协同进行。

演示法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乙醛的氧化反应和醛基的检验:启迪、

(教师演示 1: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 1mL2%的 AgNO3 溶液。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 2%的稀氨水,观察白色沉淀的形成和转化。)

**[师]**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教师演示 2:向生成沉淀的试管内继续滴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时止。)

**[师]**想一想,这一步变化生成了什么?渭酉“彼◻◻?

(教师演示 3:试管中再加入 3 滴乙醛,振荡片刻后放入 60℃左右的水浴中温热。)

(教师板书:写出前两步实验的离子方程式。)

(教师演示 4:将试管从热水浴中取出,向学生巡回展示试管壁上附着的光亮银镜。)

[师] 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说明了乙醛的什么性质?请同学们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1.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共同交流,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讨论的主题大多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也可由学生结合疑难向教师提出。

讨论法常见的形式有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通过讨论,要求学生明确某种看法,得出某种见解,积极参与辩论,理智地坚持己见与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评注:**讨论法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改变了由教师独揽讲授或个人自学的单向输入知识信息所带来的某些弊端,代之以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教学格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虚心学习、坚持真理的良好学风和合作精神。

讨论法运用不当,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或偏离主题的局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讨论法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主题, 创设一种互相支持、互相评判的气氛,围绕争议的问题启发点拨而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深化讨论内容。当学生意见争持不下, 一时难以决断时,教师应提供参考依据,归纳或介绍有关结论,力求使学生达成共识。

讨论法教学片断:

**[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镁、铝的性质,做了有关的实验。现在请大家思考:有哪些反应是镁、铝都能发生的?有哪些反应是镁、铝分别发生的?

**[师]**前后 4 人一组讨论,其他同学之间也可讨论,要求分析反应条件并概括出某些结论。

**[生 1 ]**镁、铝都能与氧反应,铝的反应条件要求高一些,说明镁的活泼性比铝强。

**[生 2 ]**与氧化物的反应,也属于镁、铝均能发生的反应,在教科书上

已作为第 4 条性质明确列出。

**[生 3 ]**结论不合理。因为铝与二氧化碳不起反应。

**[师]**你有什么理由认为它不起反应呢??

**[生 3 ]**根据书上第 1 条性质,铝不如镁活泼,铝与空气中?的氧在点燃条件下很难反应,必须加高温,要夺取 CO2 分子中的氧当然更为艰难。

**[生 4 ]**我同意铝与二氧化碳不反应的观点,但镁比铝活泼,更容易夺取 Fe2O3 中的氧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已知高温下有铝热反应,那两者的性质不就统一了吗?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有道理,但必须搞清如下关系:氧气只代表一种物质,容易比较;而氧化物是一大类化合物的总称,如从“某些”两个不限定的字上考察,与氧化物的反应应该是镁、铝的共性,但仅抓“某个”氧化物来比较,有时就难下结论了。这恰好说明镁、铝的电子结构不同,反映出来的活泼性有差异,加之生成物的性质又不同,故能与镁反应的某氧化物,有可能难以与铝反应⋯⋯。

**[师]**至于铝能否与 CO2 反应,镁能否与 Fe2O3 反应,课堂上不再争论, 课后可以做一下实验,并从理论上进行比较分析。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与运用知识、熟练技能技巧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类型多,适用面广。按学生活动的行为方式可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操作练习,按化学教学的目的可分奠基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和诊断性练习等;按内容组合的方式可分课时练习、章节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等。

**评注:**练习法的明显特点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得以展开,是将化学知 识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知、将多种技能转化成熟练的技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中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练习法的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随意的工作,当前在化学教学中因练习不当引发的矛盾很多。练习超量,已造成学生严重的学习负担;练习重复, 导致学习效率大为下降;练习过难,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练习过易, 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积极迁移。因此,科学地运用练习法,是走出误区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在实施练习之前,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

趣,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参与练习的心向;精心加工练习材料,控制练习的份量、难度和时间;说明练习的要求和方法,作出必要的示范和提示,维护练习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开展启发性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等。

  1.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装置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方法之一。

实验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随堂实验:又称边讲边实验,教师讲授新课与学生动手实验同步,凡操作简单(所用仪器、试剂的种类、数量较少)、反应速率快(一般在 3 至 5 分钟内即可完成)、无污染、无危险性的演示实验均可采用随堂学生实验代替。(2)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完成的一组小实验或一节课内能做完的较大的一项实验,实验分组一般以 2 人为宜。

**评注:**实验法是将学习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所提供的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证实课堂上学到的化学原理,提出并解决一系列新的化学问题,养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实验法还有助于激发、保持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当前教学中仍然存在轻视化学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的倾向。有的教师缺少组织实验课的经验,学生没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考核要求,事先准备不充分,导致实验课纪律松散,影响技能目标的落实;有的将实验课看成辅助课,以复习考试等为理由,减少学生实验,削减实验内容,严重的甚至取消学生实验;有的仅限于课后验证知识之需对待学生实验,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验在引发学生动机、训练科学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上述种种,值得我们在运用实验法过程中予以重视和改进。

  1. 自学法

自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思考和实验操作,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定义的自学法, 将教师的指导作为前提,因而又有人称之为“自学辅导法”或“学导法”等, 与发现法、研究法中的“开放式”自学尚有一定的区别,而与“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有一定的交叉,比“读书指导法”的内容更广阔。

自学法贯穿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现代教学论观点,其具体历程是:(1)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待学习的新课题;(2)学生积极响应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3)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科书或自学提纲,补充必要的预备知识,思考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4)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讨论交流论证方案的可行性;(5)运用实验、计算、推理等形式尝试解决问题;

  1. 针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精讲答疑,启发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7)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

**评注:**自学法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求知的“前沿”位置, 扭转了传统教学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观察、深入分析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养成独立工作、尊重事实、善于根据变化的环境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和学习行为的良好习惯。

必须指出,自学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学,也不简单地等于没有教师讲授的学生自学。自学法既看形式,又重实质。一堂精心设计的自习课,可以构成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学法的范例,但更多的自习课已成为学生被动地应付作业的“练习课”或无目的、无重点的“泛读课”,这与自学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为使广大的化学教师能正确地运用自学法,我们建议从三个问题入手去研究,即“学什么”(自学的内容和目标)、“怎样学”(自学的方法和途径)和“有无落实”(自学效果的检测),在方法论层次上解决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一系列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