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9-1 三位学生的达标得分率

① 高文秀等主编,教学评价实验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84—186 页。

①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49 页。

目标分类得分率P

学生

识记

理解

应用

综合
A1

0.98

0.93

0.88

0.73
B1

0.93

0.88

0.82

0.64
C1

0.83

0.76

0.65

0.43

若以得分率 P≥0.60 作为达标的判断标准,则 A1、B1 两位学生在各个等级上均已达标,C1 学生只达到“应用”级,“分析”级尚未达标,学生水平A1>B1>C1。

若将每个班所有学生的得分率累加后取平均,仍以 0.60 作为标准,则可获得对以班为单位的群体达标情况的评价。

实例Ⅱ:曾桂兴等人运用如下方法,对 1988 年广东省化学高考目标层次(五级)和考查内容(五类)的到达度分别给出了评价:①

  1. 命题依据双向细目表,每个题目均与某项考查目标和考查内容相对应。

  2. 在考查目标中,对各个目标层次的题目进行归类,计算每项目标上全体考生得分的总平均数μi 和总标准差σi;在考查内容上,按同样方法求得总平均数μj 和总标准差σj。其中 i、j 均含五项。

  3. 分别计算被评价对象(可以是各地、校甚至个人)在这些目标层

次和考查内容上的得分X(若集体求平均分X)。

  1. 定义达标分=(各项占分)×0.50,其中 0.50 是整卷平均难度的下限(上限为 0.60),占分即指该项的满分。

( 5 )计算各项得分(X或X)的标准分数Z:

Z = X - (达标分)

(标准差)

标准分用总体的实计值σi 或σj 代替。

(6)评价标准:Z≥0 为达标;Z≥0.25 为良;Z≥0.50 为优;Z≤-0.25 为差。

(7)求出整卷的达标分(50)和总体总分的标准差(15.2),由此可对不同群体进行总评(整卷达标评价)。评价结果列于表 9—2、表 9—3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