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课程的类型

化学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里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影响课程发展和变革的因素中,社会结构、科学知识结构和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是几个主要因素。②这些因素始终是在各种教育观,具体讲是受各种理论和见解支配的。

国外的课程理论专家指出:③至少有三种课程理论受到教师支持。这三种理论是(1)儿童中心论观点(按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来设计课程)。(2) 学科知识中心论观点(强调通过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3)社会中心论观点(教育要按照所假想的各种社会需要做出判断,即重视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这三种理论, 不管哪一种都不能单独成为完全正确的课程理论。这是因为,社会是其各种成员的集合体,从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受教育的学生群体也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仅从化学教育来考察,学生群体至少可以区分为这样 5 组①即未来的化学家、有志于以科学为基础的其他职业(如生物学家和地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营养学家)、技术人员(如工业、保健科学或农业技术人员)、潜在的各级管理人员及普通公民。由此可见,一种全面的课程理论在进行“课程设计”并付诸实践形成课程时,就应当既承认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结构的不同特征),同时又要承认教育本身应有的价值(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及人才培育选拔等功能,表现为社会结构特征,即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基于此,科学知识结构的建构所形成的化学课程,决不可采用非此即彼的“排除法”来简单分类。故而, 近年来,我国化学教育界主张的“两大课程观”(学科中心论与经验中心论) “融合”及教材改革的初步成果,②是符合课程自身的运行的规律性的。

①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6~18 页。

②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71~275 页。

③ [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环惜吾、黄明皖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3 页。

① M.H.Gardner,The Future,Teaching School Chemistry,The UnescoPress,1984,P.347 。

② 胡学增,论两大课程观的融合及其对化学教育的影响,化学教育,1992,1:7~11; 程名荣,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化学教育,1992,2:7~9; 杨德壬,探索一种化学课程新的结构体系——适用

于高中一二年级,化学教育,1992,2,9~11; 刘正贤,新编中学化学教材简介,化学教育,1992,2: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