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由于历史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众多,在以后的实践中又不断创新,加之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使得化学教学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构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便于广大化学教师

① 刘知新、王祖浩著,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84 页。

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必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或特征,将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了化学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开放性”课题。

所谓“开放性”,指的是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从各个侧面考察教学方法, 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分类框架,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活跃,目前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丰富多彩的分类成果中,前苏联学者的贡献影响甚大。

达尼洛夫(M.A.Дaнилoв)、叶希波夫(Б.П.Ecипoв)依据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知识所经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将教学方法分为三类:(1)保证学生积极地感知和理解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授、谈话、图解和演示,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2)巩固和提高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和复习。(3)检查和评定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包括口头检查、书面作业检查和日常观察。斯卡特金(M.H.Cкaтkин)等人根据学生掌握各种教学内容时所进

行的认识活动的性质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1)复现类。包括图例讲解法和复现法,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并复现他们已知的知识和方法。(2)创作类。包括局部探求法和研究法, 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介于两类之间的有问题叙述法。

帕拉马尔丘克(B.И.Пaлaмapцyk)建立三个维度进行分类:(1) 根据知识的来源分为实习法、直观法、讲述法。(2)根据认识的独立性程度分为指导法、启发法、研究法。(3)根据认识活动的逻辑方式分为分析、比较、类比、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

巴班斯基(Ю.K.Бaбaнский)运用整体的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他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成分首先将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划分出几小类,每小类包括若干种方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可分四个小类: 第一小类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来源分,有口述法(叙述、谈话、讲演)、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练习、实习、实验);第二小类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有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第三小类按学生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分,有再现法、探索法;第四小类指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法和学生独立学习法。(2) 第二大类是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可分二个小类:即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包括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和创设不同情境等)和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包括说明学习意义和要求,奖励和责备等)。(3)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可分为三个小类:即口头

② 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311~314 页。

检查的方法(包括个别提问和口试等)、书面检查的方法(包括书面作业和书面考查等)和实际操作检查法(包括各种实验和实践考查作业)。

受前苏联教学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也从传统的单一分类逐步发展到系统的、多层次的分类,并力求结合我国国情,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系列成果。李秉德等人按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在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分成五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法、暗示法、观赏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发现法。

国内化学教学论著作中对教学方法分类的提法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1. 按某一先后顺序对教学方法进行排序,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自学法等。这种排序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理解为按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和水平分类,即接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运用分析法研究教学获得的方法称为第一类教学方法,运用综合法研究教学获得的方法称为第二类方法。前者将教学体系分解成课程教材、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几个因素,分别孤立地加以研究,然后在教学中综合应用,由此划分出来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后者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研究,不仅涉及教法,还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甚至课程教材,实际上各是一种教学体系,与此对应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程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①

借鉴已有的各种分类成果,把握简单、清晰、实用、便于教师掌握等原则,我们推荐如下两种分类思路:

第一种分类思路:根据师生双方活动的方式分成三类:

  1. 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的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这类方法形成最早,应用广泛,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

  2.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化学教学方法,如读书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这类方法的功能是前一类方法无法替代的, 它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则起辅助的作用。

  3. 以师生双方交互作用为主的化学教学方法,如读书指导法、引导探究法等。这类方法突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导和主体之间的矛盾和

①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12~214 页。

①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54~55 页。

谐统一。当某种方法难以列入(1)或(2)时,可归于此类。

第二种分类思路:根据化学教学方法适用的范围和功能分成三个层级:

  1. 第一级教学方法,即理论化的综合方法,它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

包含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思路,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法体系。例如,在国内外化学教学实践中形成并推广的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均属此例。

  1. 第二级教学方法,即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这些方法各自独立,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在更多的场合下互相配合使用。综合方法的实现,正是基本方法按一定要求组合应用的结果。

  2. 第三级教学方法,即师生为完成课时教学任务、“链合”教学内容所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具体操作方式,是(1)、(2)两级方法的更微观的组成要素,因而也可称为“微型方法”或“微型方式”。例如,“发现法”可以通过实验法、自学法、讨论法等第二级方法得以实现,而其中的实验法又由观察、分析、假说、验证、概括等一系列“微型方法”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