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依据看

通过对化学教学方法的讨论可知,讲授、演示、练习等基本方法体现了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行为方式,发现法、程序教学法等综合方法突出了基本方法的组合,并以教育学的模式和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支撑”教学法体系,但较少考虑综合方法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和化学学科方法的具体作用。诚然,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宏观上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

的方向,它能为改革者提供一定的模式和原则性意见,但这些模式或意见在落实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素质和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的具体目标时并不起直接的主导作用,更多的则得力于化学方法的指导。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不少事例证实了这一点。

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科方法的作用,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一书中曾提到“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

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何为结构,他给出的说明是:“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很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①可见,布鲁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学科方法的指导作用。就发现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而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被淡化,学生积极探究的心向得以强化。为保证“发现”的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历程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模仿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提出假说,运用实验、模型等手段和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验证假说,获取知识。显然,离开化学方法的支持,即使师生双方都有强烈的“发现”心向,也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为推行发现法,布鲁纳曾提议在低年级时即将一些“自然科学中反复出现的观念”(他称之为“科学通论”)以概括的形式教给学生,如分类法、测量法、间接推断法等。①可见,在布鲁纳的发现法体系中, 已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很好地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去发掘和运用。

从我国化学教学的实践看,早在 50 年代初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启发式教学法,其中令人瞩目的是大胆吸收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启发式的积极倡导者、老一辈的化学特级教师刘景昆先生的教学名言是:“在教师领导下,让学生从实际材料中前后比较,找出异同,然后总结出规律”、“用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用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领导着学生去想懂。”②言语质朴、内涵丰富,生动地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学价值。80 年代的特级教师王云生先生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不失时机地结合化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他在教学中成功地实施了两部曲:首先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良好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包含着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示范和熏陶;其次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如观察的方法、实验设计的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抽象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分析综合的方法,假设论证的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等。①化学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充分肯定。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随着化学教学方法改革从经验总结阶段

① 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4~27 页。

① 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7 页。

② 陈耀亭等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83 页。

①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68

页。

向理论化阶段过渡,随着一大批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令人瞩目的成功,化学方法论必将与现代教学论、认知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等并驾齐驱,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理论体系中获得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