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的基本格式

化学教育研究论文在格式上与其他的研究论文有共同点,即所谓的“三段”模式:

  1. 引论

论题确定后,引论(或称引言、导言)直接标志着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程度。它通常置于论文的篇首,犹如一出长剧的序幕。不同课题的化学教育研究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是提示:本课题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尝试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引论在全文中所占篇幅较小,力求简明扼要,体现“承上启下”之功能。

  1. 本论

本论是指论文的主体部分,一般在全文的中间,占有较大篇幅,是作者充分展开论述和表达研究成果的“基地”,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在本论中,作者应根据研究线索,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有关资料和实验事实,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过程,最后肯定或推翻某些结论。在论述过程中, 应围绕论点“多向逼近”或“逐级递进”,以达到深化主题之目的。例如, 对化学思维方法的探讨,作者从 11 个方面分别论述,使主题具体化,即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分析方法、模型方法、直觉方法、假说方法、移植方法和系统方法。①又如,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考察和培养策略研究,作者论述的思路是:考察的目的→考察的依据→考察的方法→考察的结果及分析,逐步将论题引向深入,脉络比较清晰。①

此外,本论中还应说明研究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测验的编制及数据的统计等),列出与本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图形、表格等。在绘图、制表、计量单位的选用、版面设计和文字抄写等具体环节上力求规范。

  1. 结论

结论是指对整篇文章的论述作一小结,简单归纳有创见的论点和重要的结论,以揭示规律。同时,对本文的研究实事求是地作一评价,指出局限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有助于引导读者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结论的措词要严谨,逻辑要严密,力求简明具体。

除上述三大部分外,化学教育研究论文还包括“摘要”和“参考文献”。摘要也称提要,其作用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和主要的思想, 它虽置于“引论”之前,但往往是在全文完稿后再写成的。摘要内容精悍、

① 廖正衡,略论化学思维方法,化学教育,1996,1:11~15。

① 张国定,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考察,化学教育,1993,1:29~31。

准确,概括性强,字数一般控制在 150 之内为宜。

对文中引用的参考资料的说明,有助于体现研究论文的科学依据,也能指导读者查阅原文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引文的出处常有三种加注方法,即夹注(在文字中间加括号注明)、脚注(在同一页的正文下方注明)和尾注

(在全文结尾之后集中注明)。尾注最为多见,一般按下列顺序注出: 期刊类:作者,题名,刊名,卷或年,期:页码

书籍类:著(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具体实例可参阅本书所注文献格式。

万事开头难,写出第一篇出色的化学教育研究论文并非易事。本章前面所论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均限于纸上,要转化成我们的实际能力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对一名有志于化学教育研究的教师而言,首先要树立研究的意识, 培养积极探索的内驱力;其次要善于学习,观察别人是怎样选题和开展研究的,自身有哪些不足需要及时弥补,通过“先泛后精”、“由博及深”的阅读,提高理论水平;再是勤于积累,善于积累,任何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 要学会收集和筛选,从中理清思路,悟出新的课题和方法;最后是勇于创新, 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研究新的问题,力求获得新的成果。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谦一教授在《学问的创造》一书中写道:“科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学习与思考。学习就是搜集、积累情报;思考包括两方面:一是逻辑思考,二是不依赖逻辑,凭直感选择主题、前提和思考方法的能力”。同样,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捕获化学教育研究的思维火花,在化学教育的百花园中增添绚丽的一页。后 记

“谁能在本世纪内把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搞上去,谁就能掌握 21 世纪的

主动权。”在 21 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培养一大批素质优良的新一代建设人才,化学教师除了在教学第一线勤奋敬业地工作外,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有关现代化学教育的观念, 掌握化学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积极投身到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之中。同时,对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亟待总结、继承,以利发展和提高。这项工程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及化学学科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接受了《简明中学化学学科教育学》一书的编写任务。

本书主要是为在职的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需要而写的,在内容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努力反映时代特色。既注重吸取现代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十分关注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经验,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充分反映近年来在化学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成果。

二是突出方法论指导。化学教育现象纷纭繁杂,掌握方法论这一武器尤

为重要。在化学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测量和评价,以及化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给读者以深刻的方法论启示,从而助于广大化学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对化学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的能力。

三是立足于化学教育教学实践。全书各章围绕化学教育的现实课题而展开,努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大量的例证取自教学实践,生动新颖,说服力强;尤其重视提炼优秀化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使之范型化。对于因受篇幅限制难以展开的实际材料,则引明出处,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共 11 章,由王祖浩、刘知新编写。具体分工是:王祖浩设计全书的基本框架并执笔第三、四、五、六、七、九、十一章;刘知新执笔第一、二、八、十章并统稿。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也融合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对“化学教育学”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在学人中达成共识,因此, 作为简明本,作者提出的内容体系未必恰当,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也未必完全正确,加之受时间和水平所限,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1997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