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教育的发展分期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所认可,不仅依靠化学家及化学活动方式的社会化,尤其需要一批化学教育专家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进行教育及普及工作,以实现化学知识的社会化。

化学教育是以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为主渠道而进行治学育人的社会实践。化学教育是教育文化与化学文化交叉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化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必定包含物质设备、精神传统、语言符号和社会组织 4 个方面的要素。

从物质设备看,随着社会生产所创造的社会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变化,为实施化学教育所提供的实验室及其设施的不断完善,化学教育活动的“量”和“质”必定也会发生变化。化学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精神传统,一贯是导引化学教育如何运作的“主心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教育思想,必定导致不同的教育运作机制和传统。化学教育的语言符号、概念模式和传输方式,是化学学科特征在教育中的表征,是表达化学观念、交流对物质化学变化规律认识的工具。化学教育的社会组织主要依赖于学校、社会团体和家庭对化学教育的预期,以及国家法令对化学教育专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制约等。

如果以 20 世纪初原子结构理论模型的提出作为现代化学的发端的话, 现代化学及现代化学教育差不多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从学校教育来考察,化学教育大体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改革的第三个关键时期。①

第一个时期,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50 年代,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高等学校。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化学成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开始在中学设置入门的化学课程、编写入门读物。我国 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可看成文理工医综合的大专学校)也采用的译自西方的《化学入门》、

《化学指南》,及当时《中学校化学科用近世化学教科书》(译本 1907 年 9

月出版)、《勃康实用化学》(译本 1947 年 9 月改订初版)②等作为课程设置可见一斑。

第二个时期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由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当代化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科学向推理性科学的过渡,从主要是定性的科学向定量科学的发展,从宏观结构理论向微观结构理论的深入③。促使中学化学和大学低年级化学课程进行提高理论、提

① 梁英豪,世界中学化学课程和教材发展的一些趋向,课程·教材·教法,1988,3:37.

② 郭保章、梁英豪、徐光亚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第 90、505~511, 533~538.

③ 蒋明谦,当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化学通报,1979,3:1.

高学习起点,删削某些化学内容等改革。

从 80 年代开始,化学教育进入了第三个关键时期。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化学科学各分支学科及化学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并相互促进,以及人们对人才素质规格的新认识,都需要对化学教育进行别开生面的改革和创新。

在第七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7 ICCE,1983.8.21—8.26.法国蒙特彼利埃)上,英国学者肯巴(R.F.Kempa)教授按照化学教育的职能演变对化学教育进行了划分。① 他将经典的学科教育阶段称为“化学中的教育”

(Education in Chemistry),其后(或交叉演进)的阶段称为“通过化学进行教育”(Education through Chemistry),至 80 年代以后称之为“有关化学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Chemistry),即强调化学教育要向普及和深度方向发展。有的学者还强调,要改变封闭状态,“化学教育要开放”,要废止学科之间互相割据状态,做到真正的互相渗透,要建立新的化学教育体系,创编新的化学教材,研究新的化学教学方法。

“有关化学的教育”,作为化学教育的新时期,是适应化学教育为大众服务、要重视提高国民的化学素养的时代要求而形成的。化学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群体兴趣与目的的多样性的需要,方可使其自身不断前进。学生群体中立志成为化学家和化工专家的占极少数。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体系、内容来看,如果不注意人人每天都会接触到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等问题,而仍局限在提高学科内容的理论水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完整,势必造成广大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或者学了用不上或不会用,而对社会的、科技的、经济与人文的实际问题又毫无所知, 造成大批的“化学盲”或“科学盲”。这将是化学教育界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有广泛影响的“科学——技术——社会”(STS)方法(或研究途径)以及此类课程,作为供非理科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运而生。其中,以美国化学学会组织编写的《社会中的化学》(Chemistry in the Community)及英国索尔特工业化学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化学会支持编订的索尔特设计(Salter Project)等教材最具有代表性。①

① 王积涛,第七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化学教育,1985,1:59.

① 魏冰,Salter’s 高级化学课程——英国大学前化学教育的重要变革,化学教育,1996,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