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统计法

化学教育研究涉及到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描述、推理、判断等环节,因此离不开统计方法。现代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以对数据材料的整理,找出这些数据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关系等(有关平均分、标准差、标准分和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在本书第九章中已有介绍);后者利用描述统计得到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总体情况。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又便于操作,经常采用抽样统计的方法予以简化。

所谓抽样,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称样本)的过程。当总体包含的数据量(容量)很大时,统计处理首先可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一部分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从中获得对总体的规律性的认

① 王祖浩、刘知新,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法论,化学教育,1995,12:7~8。

识。抽样常用的方式有随机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多种,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例如,了解某年全省的化学会考情况,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为弥补这种方式的不均匀性,可与分层抽样相结合,即先按一定的标准将全省的高中分成几类,然后根据样本容量与总体的比例,从各类学校中抽取若干所学校,组成整群样本。又如, 我们曾按县(区)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得 100 份试卷(共覆盖 85 个县、区,

其中体育类考生 2 人),统计了浙江省 1993 年化学高考主观题解答失误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类分析,获得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①

在化学教育研究中,常常会遇到两个数量标志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例如,对两个不同的班级(对比班、实验班)进行某次能力测试,所得平均分X1 和X2 存在差别。那么,能否根据这种表观上的差别,判定它们所代表的总体参数之间也有差异呢?换言之,这种差异是否具有一般意义呢? 这就需要对差异进行检验才能得出结论。统计学原理认为,对取自两个正态总体中的独立样本(随机抽取的不存在相关的两个样本)的平均值的差异, 可以根据样本的大小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即 Z 检验和 t 检验。此处仅介绍前一种方法,对后一种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有关的教材。②

Z 检验的步骤如下(样本数 n>30):

  1. 建立虚无假说 H0,即先认为两个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2. 规定差异显著水平或称检验水平(0.01 级或 0.05 级);

  3. 计算统计量

Z =

X1、X2 :样本1、样本2的平均数;

S1、S2:样本 1、样本 2 的标准差; n1、n2:样本 1、样本 2 的容量; Z:两个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分;

  1. 将 Z 值与各种检验水平的临界值比较,推断 H0 成立的可能性 P。

依据 Z 值、P 值与差异显著性关系表确定检验结果(表 11-2)。表 11-2 Z 值、P 值与差异显著性的关系

① 王祖浩、陈德余,MCE 主观题解答失误析因及评注,化学教育,1994,4:8~12。

② 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49~153 页。

Z

P

差异显著性

< 196

> 0 05

差异不显著

≥ 1.96

≤ 0.05

差异显著

≥ 2.58

≤ 0.01

差异极显著

例如,为研究化学程序启发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特从高一新生中选取化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基本相近的甲、乙两班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班

(39 人)为实验班,乙方(42 人)为对比班。两个月后的统测结果是:甲班平均分 88.15 分,标准差 2.28;乙班平均分 88.98 分;标准差 1.19。试分析这种教法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是否显示了更好的效果?

从平均分的差值上看,甲、乙两班似乎没有差异,但结合标准分判断可知:

Z =

= = 2.02>1.96

2

即说明甲、乙两班的平均分有显著差异,甲班优于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