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或称职业性危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随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而增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有害因素也逐渐被控制或消除。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下列三类: 1.化学性因素

  1. 生产性毒物: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溶剂、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及农药等。

  2. 生产性粉尘:可分为无机粉尘(二氧化硅粉尘、石棉尘、煤尘、滑石尘等)、有机粉尘(动物性及植物性粉尘)以及混合性粉尘。

  1. 物理性因素
  1. 异常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辐射构成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高温、强热辐射,特别是与高湿相结合;低温、高湿,特别是与高气流相结合;均可对健康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害。

  2. 异常气压:在高气压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如不遵守减压规程,减压过快或降压幅度过大,可使溶解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的空气形成气泡而阻塞血管和压迫组织,引起减压病( decompression sickness)。高空飞行、高原作业(海拔 3000m 以上)时,机体不能适应低气压、低氧环境,可能发生航空病(aerocraftdisease)及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3. 非电离辐射:系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等。

  4. 电离辐射: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例如 x 射线、γ射线、β粒子、中子等。

  5. 噪声与振动

  1. 生物性因素有些生产过程接触某些传染病病原体的机会较多,如处理动物尸体、兽毛、皮革等作业,可受到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感染;在森林工作的人可受到蜱叮咬,感染远东型脑炎病毒而患森林脑炎。

  2. 其他有害因素除了上述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还有

一些与劳动操作过程有关的因素,也可危害工人健康。如某些作业迫使人体长时间处于固定不变的姿势(强迫体位),可导致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脊柱变形等;运动系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可引起肩周围炎、滑囊炎、神经肌痛、肌肉痉挛等;长期注视微细部分和凝视近距离微小物体的视力紧张作业,易出现眼内疼痛感、头痛、视力障碍等;歌唱家、教员等常患发音器官功能性发音障碍、声带水肿及声带小结;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神经衰弱等。

此外,还有与工作场所一般卫生条件或卫生技术设备不完善有关系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例如,厂房面积或气积不足,厂房建筑或配置不合理;采暖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佳;安全卫生防护不完善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能否对接触者造成健康损害,主要取决于接触方式、浓度(或强度)及作用时间。后两者是决定机体接触量的主要条件。在一般的情况下,作用于机体的有害因素需要累积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健康损害。同一接触水平下,个体受损害的程度可有差别,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年龄与性别、营养、健康状况、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可能引起的健康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又称与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职业病。当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机体已不能代偿,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成为职业病。在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早期,仅出现某些生物化学、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机体的自身稳定作用和代偿机能仍可使上述变化恢复正常。这时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性有害因素,还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例如,矿工中的消化性溃疡、高温作业工人中的感冒及消化道疾病等,这类疾病称为职业性多发病。与职业病不同,职业性有害因素虽与这类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病因;职业性多发病往往有多种病原或病因,而职业性有害因素仅为条件之一;这类疾病的患病率有时相当高,但它们不属法定职业病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