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一)降水

降水指雨、雪水。在降水过程中,雨、雪水因与大气接触可吸收污染物, 并由于大气成分的地域性差异,使降水的化学组成出现差异。如沿海地区降水中的氯化钠浓度比内陆地区高;内陆地区则因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较沿海地区高而使降水中的硫酸盐含量较高。我国沿海岛屿和内地干旱地区的居民常

收集降水供生活饮用。降水的特点是矿化度很低,在收集与保存过程中易被污染,且水量没有保证。

(二)地面水

地面水(surface water)包括江、河、湖及塘等水。因其主要来自降水, 故含盐类较少;但在流经地面时,大量杂质混入水中而含有较多的悬浮物质。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地面水的理化性质及细菌含量有较大影响。

江、河水在涨水期或暴雨后,水中常含有大量泥沙及其他杂质,使水混浊或带色,细菌含量增高,但盐类含量较低。

湖水由于流动较慢,湖岸冲刷较少,水中杂质沉淀较完全,因此水质一般较清晰。但往往有大量浮游生物生长、繁殖,使水着色并带臭味。有时, 水体受城市污水及含氮、磷的工业废水的污染,使水中氮及磷含量大大增加,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塘水容量较小,自净能力差,受地表生活性污物污染的机会多,因而是地面水中水质较差的水源。

(三)地下水

地下水(underqround water)主要来源是渗入地下的降水、河湖塘等地面水。根据它和地壳不透水层的关系及流动情况,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三种(图 2-3)。

图 2-3 地层含水情况示意图1.不透水层

  1. 浅层地下水

  2. 不承压的深层地下水

  3. 承压的深层地下水

  4. 浅井(由浅层地下水补给)

  5. 深井(由不承压深层地下水补给)

  6. 自流井(由承压层地下水补给)

  1. 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系指潜藏在地表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间的水。浅井即取自浅层地下水。此种水多半来自附近渗入地下的降水或湖、河水。因经地层的渗滤,其中大部分悬浮物和微生物已被阻留,致使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感官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降水渗入地层时,因所经土壤的化学组成不同,而溶解了各种不同的矿物盐类,使水质变硬。

  2. 深层地下水 位于第一不透水层以下的水被称为深层地下水。往往潜藏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因距地表较深,覆盖的地层厚,不易受到地面的污染, 水质及水量都比较稳定,水温恒定,水质无色透明,细菌数少,矿化度高, 硬度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饮用水水源。故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的水源之一。

  3. 泉水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称泉水。因地质构造不同,泉水分为靠重力流出的和靠压力流出的两种。前者多来自浅层地下水,故水质与浅层地下水相似,较易受污染,水量不稳定。后者来自深层地下水,水质与深层地下水相似。泉水在农村常用作分散式给水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