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网络为基础,创设最合理的教学线索
组织教学内容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能形成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教学环境中各种刺激的有机结合,是教材中提供的静态知识网络的“动态化”,将教材的知识网络拆卸成各个知识“点”和“线”将各个知识“点”和“线” 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点”和“线”然后再组合成教学线索,这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个过程。
形成教学线索的前提是教师必须确定帮助学生学什么即明确教学目标, 剖析各个目标的关键点和障碍,寻找突破障碍的途径,化学教学目标,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描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例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下列几方面:
-
认知目标: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强、弱电解质的结构及电离过程的区别,掌握电离平衡概念,理解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意义及区别。
-
技能目标:掌握溶液导电性实验操作方法,能熟练书写电离方程式,学会观察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的奇异性,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在剖析导电性原因过程中,增强研究、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建立的教学线索要符合教材体系的逻辑结构,各个教学环节应该紧紧相扣,在关键点通过联想和练习对知识加以整合,在障碍处设计一些具体化的实验、实习活动,并运用一定的反馈技术,及时接受学生方面的反馈,以便了解学生能否应付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整个线索还要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学线索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应教学时,换句话说,当教学线索与学生认知结构有着总体上的一致性时,才能实现教学的理想效果,任何超越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案,即使最完美也难以真正的实施。
对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图式的实际教学效果作出预测,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来检查各个教学环节,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预测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效果时,要注意教学线索中不流畅、不和谐的某些关键点,即通常所谓的教学难点,对克服教学难点的方法心中要有数, 预测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时,要注意教学线索的主线,烘托出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内容,即通常所谓的教学重点,重点内容要落实到全体学生,要求人人过关;预测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时,要检查教学环节中的反馈方式,以反馈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观测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时,既要注意实际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还要注意教学内容不要过分集中,让学生在不超越他们认知能量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优化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是备好一节优质课的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得以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从繁重的讲课、改作业等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创造性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