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议
就是运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依据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通过教师提问(或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补充和归纳及概括的程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思维从掌握的感知材料中去发现未知的规律性知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大胆发言,把知识的分析引向深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
例如在“镁和铝的性质”一节中,镁和铝的化学性质可根据实验现象及金属反应规律,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以下知识网络:
- 与CO 2 的反应: 2Mg + CO2 点燃2MgO + C(镁条燃烧应用什么灭火,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吗?)
- 铝热反应:2Al + Fe2 O3 高温Al 2 O3 + 2Fe
Al 和 V2O5、Cr2O3、MnO2、Fe2O4、Fe2O3 等都可作铝热剂——这种方法用于冶烧难熔的金属。
- 铝和碱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比较:Si+2NaOh+H2O= Na2SiO3+2H2↑
- 跟酸反应:
-
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磷酸等)——放出 H2 Mg+2HCl=MgCl2+H2↑2Al+3H2SO4=Al2(SO4)3+3H2↑
-
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醚)——无 H2 放出
- 常温 冷的浓硫醚、浓硝酸使 Al 钝化,Mg 发生剧烈反应: Mg+2H2SO4(浓)=MgSO4+SO2↑
+2H2O
Al+4HNO3(稀)=Al(NO3)3+NO↑
+2H2O
- 加热 都发生复杂氧化—还原反应
Al + 6HNO 3(浓)△ Al(NO3 )3 + 3NO 2 ↑
+ 3H2O
- 跟非金属反应(如 O2、S、卤素、N2 等):
(1)常温,Mg 和 Al 均能被 O2 氧化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失去光泽,抗腐蚀性。
加热或点燃,剧烈程度:Mg>Al
(2)Mg + S△MgS 2Al + 3S△Al2 O 3 Al2S3 易 和 水 反 应 : Al2S3+6H2O=2Al(OH)3↓+3H2S↑
(3)都能与卤素瓜 2Al+3Cl2=2AlCl3
(4)3Mg + N 2 点燃Mg 3N 2
在。它易与水反应:
Mg3 N 2 不称为盐,因其组成中无酸根存
Mg3N2+6H2O=3Mg(OH)2↓+2NH3↑
- 跟某些盐反应:
2Al+3Hg(NO3)2=2Al(NO3)3+3HgHg 附在 Al 表面,会出现“毛刷”现象。